彝族人(1)

编者根据各地科学界的研究,各地易研究者的编辑和我自己的探索,提炼精华,抛砖引玉,整理出来供有志之士和同仁研究探索,代代传承。为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团结以及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和艺术做出贡献。

彝族“西南古民族”原名“彝族”,其名称源于《汉书》记载的“西南彝族”。据彝文典籍《彝源》、《西南彝志》等历史名著记载,他自称倪(?),古汉语中“尼”的发音是外来的,所以汉语记载中常称“夷族”。1956年,在摆脱旧社会民族歧视时期,彝族代表派人到北京拜会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后提出了建议。因为“夷人”的称呼带有贬义(蛮族),所以他把“夷”改为“夷”,意思是房子下面有“米”和“丝”。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在中国其他省份和境外。总人口约900万,中国登记人口8765438+4393(2010),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近百万。

彝族分支众多,有苏诺、聂苏、那苏、乃苏、尼祖、武罗、阿西坡、阿希、撒尼、尼坡等,但并不都是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武罗、撒尼、阿哲、尼坡等。有些不同地方的彝语方言不能直接交流,但有60%以上的词汇相同,语法结构相同。经过短暂的熟悉,彝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种方言。

-彝族的演变和发展-

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活动一度遍布滇、川、黔三省的中心地带和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区域应该是毗邻三省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长期维持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西汉前后,彝族先民社会出现了游牧部落和定居农业部落的分裂。从东汉到魏晋,一批彝族先民不断分化,表明昆明部落在征服普等民族的基础上,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到达今天的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基本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天府二年(902)。在宋朝的三百多年里,戎(宜宾)、陆()和李(汉源)等地的彝族先民处于宋朝与大理政权的斗争中,奴隶经济相对繁荣。与此相适应,奴隶生产关系出现了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局面。蒙古蒙古蒙古汗第三年(1253),蒙古骑兵从四川分三路攻滇,经过彝区,导致分裂的彝区形成松散的反蒙联盟,开始统一在罗罗人名下。

明朝276年,土地横跨滇、黔、川三省的水西(宽厚)、武宣(威宁)、乌蒙(昭通)、芒布(镇雄)——阿古(汉族姓顾)、阿侯(汉族姓王)、邹(汉族姓沙、曾)、贾纳(汉族姓李、张)。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雍时期,清朝在彝族地区实行“改土为流”政策,沉重打击了土司、穆图和奴隶主势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地区较快地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和地主到官僚资本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公元8世纪,南诏王国的建立,标志着彝族历史上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然而,在彝族的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发展不平衡。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地主经济并存,解放前两个时期都有官僚资本主义。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彝族不仅吸收和融化了史强等其他民族;不断分裂,形成了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仡佬族,其中部分民族已融入汉族。

彝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成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迷人的彝族风俗。在漫长的历史中,彝族人民形成了能歌善舞的特点,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和灿烂的民族节目。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日常生活、婚丧嫁娶、服饰、待客之道和庆典礼仪,能让人返璞归真,体验古代文明的魅力。

“民族”在人类社会之初是不存在的。在古代社会,没有“民族”之分。主要基于“部落”联盟。就像‘汉族’也是秦朝的‘华夏族’联合汉朝其他部落形成的一样。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沉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喝一方水,一方男人耕,一方女人织,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天文历法,文化艺术,生活习惯,民族特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