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什么特点?
首先,从其历史前提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为泉州提供了历史机遇。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直至最终被取代。应该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必然,也是偶然。
就在中国处于分崩离析的时期,一个游牧民族——蒙古人,崛起于蒙古高原,以他们的骑兵和思想横扫神州大地,进而统一了整个中国,创造了又一个新的历史世界。大力发展水运和海运,理顺大运河,沟通南北航线,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在这一历史机遇的推动下,泉州走在了历史的前沿。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提图说,它“可以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两大港口之一。”后来去过中国的意大利人凯尔·波洛甚至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历史:“当时泉州港的大船有100多艘,小船更是不计其数。这里生产的绸缎比杭州的好,而且大部分都比杭州的好。”展现了当时泉州的繁华,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这种繁荣除了当时商品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外,也是统治者的统治策略所维持的。这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有很大不同。开明是当时元朝政府的政策理念。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政府在泉州、清远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在这种有序管理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出口的商品增多了。在这样的丝绸之路上,泉州无疑扮演了海陆中转站的角色。
再者,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商人之一,闽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福建自古就有“八分地,一分水,一分地”的说法,因为耕地少,做生意的人相对多,尤其是闽南地区。闽南人秉承“只有拼才会赢”的理念,开创属于闽商的新天地。不考虑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光看当时的情况就能略知一二。南宋末年,泉州有个蒲氏大亨,原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南宋灭亡后,他投资袁,出任船公司董事,有条不紊地管理欺诈的海外贸易。此外,福建商人也在这些航线之间广泛往来,不仅壮大了自身实力,也打开了与各国交流日益密切的新局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建商人就像京剧中的“跑龙套”,他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媒人和传播者。
我们要看它的历史,看它的现实,看它自身的优势。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上海和湛江之间的海岸线中段。大陆海岸线曲折,海湾多,港口好。正是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泉州具备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基础条件。当时的起点是泉州港。泉州港位于晋江入海口,不冻不冷不淤,避风宽阔。这些地理条件造就了泉州港的辉煌。只是后来这种优势因为淤积而逐渐减弱。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忽视。真是绝配。
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