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业历史
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项发明闪耀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印刷术出现的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手写书籍。
但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抄,真的很麻烦。
一本书要做成一百本,就要抄一百遍。
如果你碰到一部大部头的书,你得抄写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复制时可能会有错漏,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抄书速度慢,数量也不多,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要求。
这就对印刷术的发明提出了客观要求。
印章和石雕的长期使用,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启示。
印章是一种利用反刻文字获得正楷的方法,但印章一般字数较少。
石雕是印章的扩展。
秦国的十面石鼓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石雕。
后来甚至有人把整本书刻在石头上,作为古代学者的“读本”。
大约在公元4世纪的晋代,发明了用纸在石碑上涂墨的方法。
将事先浸湿的坚韧薄纸铺在石碑上,轻轻拍打,使纸渗透到石碑的缝隙中。
等纸干了,把墨水刷在纸上,再把纸拿下来,就成了黑底白字的拓片。
这是一种从正字法字符中获取正字法字符的复制方法。
雕版印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明的。
雕版印刷的发明
根据《隋书》和《北方史》的记载,雕版印刷很可能是在隋朝发明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雕版印刷用的版材一般是适合雕刻的枣和梨。
方法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面朝下贴在木板上,用刀把字刻上去;然后在雕版上加墨,把纸盖在版上,用刷子轻轻均匀地擦拭,去掉,文字就会转移到纸上成为正字。
雕版印刷长期以来一直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最早印刷的书籍多为农书、日历、医书、字帖等。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商人印制的字帖、医书在长安的商业中心东市出售。
20多年后,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印刷纸”,作为商人交易和纳税的凭证。
在元稹(779-831)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为白居易诗作所写的序中,说有人用白居易诗作的印本换取酒和茶,可见当时雕版印刷的应用已扩展到人们喜欢的诗歌。
历法是农民从事农耕的必需品。因为有广泛的需求,大和九年前后,唐文宗(公元835年)在四川和苏北当地的民间,曾经印制历法(日历),在市场上出售。
我们驻东川的时代使者苏峰,因为还没有司天台颁布,就认为民间印制的历法“天下皆有”,于是上书皇帝下令禁止。
这些保存在文献中的记录表明,雕版印刷至少在这个时候已经在民间相当流行。
唐朝统治者虽然下令禁止民间刻字,但却无法禁止。
黄超(?-884年)领导农民起义,使唐朝政权土崩瓦解,更多书籍由民间印制。
四川是当时主要的刻书中心。
雕版印刷发明后不久,佛教就用它来雕刻大量的佛教经典、佛像和宗教画。
据记载,唐代高僧玄奘每年都要用大量纸张印制佛像。
目前发现最早的印刷品是1966年韩国古都庆州佛寺释迦牟尼佛塔遗址出土的木刻《无垢净明大拉尼经》。由唐代看货僧托米山于武则天赐二年至长安四年(公元691至704年)在长安翻译印刷,后传入新罗。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在新罗佛寺建萨迦塔,藏于金铜信塔中。
还有日韩发现的达拉尼经典,刻于唐代宗大理五年(公元770年)。可能是在中国留学印刷后在日本刻制的。
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沸洞发现一部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写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
唐宪通九年,公元868年。
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木刻版画。
《金刚经》是纸的形式,大约10英尺长,由七张印刷的纸组成。
第一个扉页是释迦牟尼在树上对孤园的说法图,其余是金刚经全文。
本卷印刷品雕琢精美,刀工娴熟,图文简洁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是厚重、对称、清晰。显然,当时的印刷和雕刻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熟练程度。
五代时期,封建文化机构大规模刻古籍,民间刻书也很盛行。
除开封外,甘肃西部、山东东部、南京、福建等地也开始刻书,以四川、浙江刻书最多。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更加完善。
著名雕刻师江蕙是千千万万技艺精湛的雕刻师中的杰出代表。
当时杭州、福建、四川刻的书质量比较高。
宋代不仅刻书多,而且雕刻精美。
宋版是非常珍贵的版本。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张图信在成都刻制并印刷了全部《大藏经》,这是印刷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书。历时12年,共1076卷、5048卷,雕版多达13万件。
由此可见,当时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代以后,铜版画出现了。
铜版一般用来印钞票,因为铜版可以印出线条细、图案复杂的画面,印出来后很难仿制。
雕版印刷在后来的发展中最突出的成就是独特的彩色叠印。
彩色套准印刷是一项复杂且高度精确的技术。
比如要印红黑,先拿个盘子,在适当的地方准确地刻上需要印黑的字;另外,拿一个大小完全一样的盘子,在适当的地方准确地刻上需要用红色打印的字。
每一版都不是全文。
印刷时,先在印版上印一种颜色;然后把这张纸盖在另一个印版上,使版框完全准确地相互匹配,再印另一种颜色,一张双色套准印就完成了。
如果印刷的时候不小心,两个版材不匹配,或者雕刻的时候两个版材上的字位置不准确,那么印刷出来之后,双色字就会不均匀,不可读。
如果要设置多种颜色,可以这样做,但是设置的颜色越多,打印起来就越麻烦,需要极其熟练的技术。
这种各种颜色套印的书,如果印在白纸上,真的是鲜艳漂亮!这种套印方法最迟在14世纪的元朝发明。
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刻本《金刚经注》在朱墨套印,是现存最早的套印本。
然而,直到16世纪末的明朝,这种方法才广泛流行起来。
明朝万历年间,闵其基、单兆明、凌汝祥、凌梦初、凌瀛初等都是擅长这种印刷的著名艺术家。
到了清代,这项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这种配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产生出绚丽的配色印刷品。
明末原十竹画和笔记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个印花呈现出各种颜色,明暗,阴阳到背面,都细致入微。
有些古代版画真是艺术珍品。
活字印刷的诞生和发展
雕版印刷比手工复印方便多了,一次可以印几百上千份。
不过雕刻还是很耗费体力的。刻一页,刻一本大书,需要好几年。雕刻完成后,盘子必须存放在房子里;同时,如果要发表其他作品,还得从头雕琢。
人力物力时间都不经济。
到了宋代,毕升(?-1051)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他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在世界上首创了活字印刷。
这种方法节约了刻书成本,缩短了出书时间,既经济又方便,是印刷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伟大革命。
现在流行的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和毕升最初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方法一模一样。
毕升的这一发明,在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孟茜碧潭》卷十八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记载。
在宋仁宗清朝时期(公元1041至1048),毕升用泥土刻字,一个字,一个印章,然后使劲烧。
首先,用松香、蜡、纸灰等准备一个铁板。这就去。铁板周围有铁架子,铁架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全铁架就是一个盘子。在火上加热,药就会融化,用平板把字压平。
为了提高效率,用了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版。印完这一版,第二版就好了,所以交替使用,印得快。
每个字都有几个印子,最常用的字比较多,以防一板有重复。
至于没准备的偏远生字,就临时刻了,马上烧了。
根据毕升的实验,印个三五份不容易。如果印几百、几千份,那就很快了。
据《孟茜笔谈》泥塑文字记载,清道光年间,安徽泾县教师翟金生花费多年时间,制作了10多万个硬质泥塑文字。
他用自己的泥活字印出了《泥印试印初版》等书籍。
近年来,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几种泥版印刷的书籍。
这些都证明了《孟茜笔谈》所载毕升泥书的真实性。
毕升也曾尝试制作过木质活字,但他发现木头的纹理密度不一,蘸水后有弹性,出版时凹凸不平。再加上容易粘药,脱下来也不方便,他只好用粘土做活字。
元朝时,农学家王镇发明了木制活字,还发明了轮式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提高了排字效率。
他的木制活字制作方法和印刷经验在他的著作《农书》中有详细的阐述。
王镇创造木活字的方法,是先从官韵书上选取可用的字,用韵脚书写。
此外,常用词如“之”、“乎”、“者”、“也”和数字也归为一类。
把单词贴在黑板上,然后刻上去。
单词之间稍微分开。刻好后,用细齿小锯把字一个个锯掉,形成一个正方形。
然后拿把小刀四周修一下,让每个活字都符合标准,大小一致。
印刷时,将活字放入木盔板中,将竹片剪下,夹起。
字写满后,用小木块塞住,右边放栅栏,用木橛子绑好,防止再晃动。
如果有不平,用小竹片垫在字体上,使字体平滑。
然后刷墨印刷。
用棕色的刷子沿着边界垂直刷墨,不要水平刷,印刷时也是一样。
仓储式由轻质木材制成类似圆桌桌面的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轴高约三尺。
轮盘上盖着一个圆竹框,活字按韵放在里面。
每一个韵字都依次编号。
同时准备两个轮盘,一个用来选择可用单词,一个用来选择常用单词。
还有两本小册子,里面的活字是按照轮盘上的数字顺序登记的。
排版时,一个人从书上叫号码,另一个人坐在两个轮盘之间。根据被叫号码,他从轮盘上取下活字,放进头盔圆盘里。
因为轮盘赌的轮盘可以自由旋转,拾字人只要坐在中间,就可以“左右推字”。
王镇自己说:“通过人找到人物是困难的,但是通过文字找到人是容易的。
这个轮子的方法是坐而不费力,字数可以取,也可以在韵中铺开,也方便两者。
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试图用这种方法印制一部六万字的《景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了100本,印刷速度快,质量好。
他的排版和印刷方法也是印刷史上的一大创新。
继王镇之后,木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已经普及。
明清时期更受欢迎。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朝* * *曾用枣木刻制活字25.35万余种,先后印出《五营殿聚珍版丛书》138种,计2300余册。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木活字书籍印刷。
活字印刷的另一个发展是使用金属材料制作活字。
王镇还提到,近代有人用锡做活字,这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了。
但由于锡不易受油墨影响,印刷经常失败,所以一直没有普及。
到明朝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正式流行。
在中国用铜活字印刷书籍,最大的工程是印刷清朝的百科全书,融合古今图书。
印刷术的传播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中国印刷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唐朝的印刷书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木板《达拉尼经典》完成。
大约在12世纪或更早些时候,雕版印刷传到了埃及。
13世纪,欧洲人通过波斯来到中国,也就是今天的伊朗。
波斯当时已经熟悉了中国的印刷技术,用它来印刷纸币。
波斯实际上成为了当时中国印刷术向西传播的中转站。
公元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卡片、图标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中国最早的木制活字印刷术在14世纪传到了朝鲜和日本。
聪明的朝鲜人民在吸收中国木制活字经验的基础上,最早发扬光大,创造了青铜活字,为世界印刷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5世纪后,朝鲜铜活字印刷对中国印刷术产生了影响。
元代的木活字印刷也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流传。
* * *尔人,根据* * *尔字的语音特点,造字,不造字母。
这可能是世界音标中最早的活字。
后来,我国的活字印刷术经过新疆传到波斯和埃及,传入欧洲。
公元1450年左右,德国人古腾堡(约1394-1468)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用铅、锡、锑的合金制作印刷书籍用的欧洲音标活字。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学习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局面,为欧洲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黑夜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后,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在1863年1月28日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由此可见印刷术的发明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