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历史概况(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泰山的历史发展)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始皇东游,登泰山,刻石赞功,在傅亮山打坐。

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元年春,皇帝二世东游泰山,在那里参观了礼部。在始皇帝雕刻的石头旁题下字母,赞美始皇帝的功绩。

汉朝/汉族/汉语/人类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左右,建立泰山郡,置博郡(今泰安市郊区老郡村)。元寿元年(公元前122年)十月,济北王刘伯温皇帝将拜泰山,并呈上泰山及其附近城市的地图。

元丰元年(公元前110)三月,梁武帝东游泰山,使人站在泰山之巅。四月,汉武帝从海上(今黄海)、登封、禅浩然山(今莱芜市西北)返回泰山。后与(今莱芜市)和伯(今泰安市郊区旧县村)设高县(今泰安市郊区古县村)祭祀泰山。

魏国(公元220-265年)

黄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文帝以“狼寮”祭泰山等五岳。靖远四年(263),刘徽注释《九章算术》时,泰山的高度相当于今天的海拔1820米。

促进

建武十三年(347),雍贵侯赠泰山寺金马一匹,为寺内中西器物“两尺多高,形制极细”。先秦元年(351),佛教高僧佛祖土城的弟子郎公及其弟子隐居泰山,在坤瑞谷(今济南市历城区六部镇)创办了一座佛寺,后称郎公寺。传说朗公住在泰山北麓的灵岩山,“建精舍十余处”,是灵岩寺创建的开端。

南燕建平四年(403年)四月,王石在泰山起义,“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设官”,后被南燕桂林王木荣镇所灭。王石被俘,不屈不挠,慷慨赴光谷、燕都(今青州)而死。

南北朝

宋朝(420~479年)时,大厨宾国(克什米尔斯利那加附近)的王子恳求和尚博纳在泰山的人头山建立一座草庙。郎公曾孙的弟子智瞻紧随其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三月(446),魏帝吴泰采纳司徒崔浩的建议,上书灭佛,泰山佛寺被毁。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魏帝吴泰率军大举进攻南朝,途经泰山,祭狱。

北魏兴二年(468年)二月,文献帝在清、徐两州定居,中科院书记、太常献玉币拜泰山。

北魏四年(480)七月,孝文帝游泰山。

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张率农民军倚仗泰山,与司马元郎联合抵抗北魏统治。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四月,魏孝文帝到仙丘(今兖州东北),遣使献泰牢为泰山祭。孝文帝写了《致戴祭》。

次年(500~503年),北魏高僧法师在泰山北麓修建了孤山寺。

北魏延昌三年(514)八月初五,兖州官报泰山崩塌、朽岩、泉17处。

北魏道光年间(520~524),官方禅师在岱银方山北麓建立神宝寺,后迁至方山南麓,被称为灵岩山鼻祖。

北魏时期,佛教僧侣在徂徕山东南麓建立了广化寺。

东魏田萍二年(535),魏江阳在泰山地区建寨,反对权臣高欢。当年正月,在渤县王上村(今泰安郊区王贝村),杨慎兵败身亡。

北齐天宝元年(550年),代魏称帝,并派使者祭祀五岳。

北齐河清二年(563),佛教高僧在徂徕山西南麓修建了四座佛寺。北齐天同年间(565~569),泰山禅堂出土了玉壁。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傅亮县命王子春好好学佛,在徂徕山南麓刻了两部佛经。

隋朝

黄凯三年(583),隋文帝自称屡有沟通之感,下令将泰山朗公庙扩建为神通寺。

黄凯十五年(595年)正月,文帝在泰山设坛烧柴祭拜狄青,但并未登山。大业七年(611),戴银(今历城区柳埠镇)建四门塔。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石塔之一。

大业九年(613),王波在长白山(今邹平县北)集结65438+万余人,转战齐鲁,在泰山下与祁县(今济南市)张成徐陀激战。王波低估了敌人,叛军伤亡惨重。

唐朝

贞观年间(627649),人们在灵岩山山顶开凿石窟,命名为龛,以示功德。

咸庆二年(657年),南屏公主在泰山北麓坤瑞山神童寺西侧的悬崖上为其父唐太宗造像(此处有大大小小200余尊,俗称甘佛崖)。

咸清六年(661)二月,高宗和武则天派道士郭兴珍到泰山造像立碑。这座纪念碑俗称鸳鸯碑。

乾丰元年(666年)正月,高宗登峰泰山,禅社第一山,与武则天雅献。上谕后,皇帝大赦全国,改年号为甘丰元年,改博县为甘丰县。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登上禅社第一山泰山,上谕天下大赦,立泰山为天王。

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玄宗撰书《嵇泰山铭》,刻于岱顶(今大官峰)崖上。

开元十五年(727年)五月,玄宗采纳天台山道士司马成镇的建议,提出“五岳各设祠堂”,让泰山祭拜颜夕真人。

开元二十四年(736)左右,杜甫游泰山,写下《望岳》诗。当时李白居于山东,与名士孔、韩怀、裴政、、陶勉隐居于徂徕山南珠溪,吟诗作赋,饮酒作乐,并称“珠溪六绝”。

天宝元年(742)四五月间,李白游泰山,作《泰山之歌》六首。那一年,著名书法家李咏写了一本书《灵岩寺颂·序》,就设在灵岩寺。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在与唐军的战斗中失利,带领其余干部投降泰山,后在泰山狼虎谷(今莱芜市西北)自杀。唐末持续10年的农民起义失败。

五代

唐末长兴四年(933),唐立泰山(人称泰山神子)为熊伟将军。当他到达宋真宗时,他封了宾·宫铃。

晋末天府二年(937年)八月,晋高祖下令祭祀吴越,令州官拜庙,庙附近的山林一律禁止放牧。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五月,周太祖亲自把慕容燕朝押到兖州,派翰林学士窦仪去东岳庙祭祀。

宋朝;姓

剑龙年间(960963),太祖下诏在兖州祭泰山。

开宝五年(972),太祖为了“访岳庙(今岱庙)”上书,将县令府迁至岱岳镇(今泰安市)。

淳化五年(994),灵岩寺分塔于嘉祐二年(1057)建成,历时63年。

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真宗封泰山,禅社为第一山。大赦天下,改郡县为丰府县,封泰山神为仁天之王。后来,泰山女神被命名为毕夏袁俊,一个仙女和玉女,赵真寺(现在的毕夏寺)建于岱顶,供崇拜。

大中祥符二年(1009)五月,真宗在“天书降泰山”之日(六月六日),召见兖州总督,设立道场,立亭。大中四年吉祥象征,定六月六日为天恩日。

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真宗建泰山庙。

四年五月(1011),真宗加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岳夫人为舒鸣后,上书建岳庙。

游静二年(1035),孙富应石碣之邀赴泰山讲学。先是在柏林东岳庙(今代庙)东南修建了新道场,后在北面(今五贤庙遗址)改名泰山书院。

宝元、康定年间(10381041),石碣丧父母之时,在徂徕山(后称徂徕书院)建室讲学,吸引了众多学者。

元丰五年(1082),神教将泰山白龙神命名为元极公,并在西溪白龙池旁设祠。

傅园三年(1100),宋廷下令重修东岳庙,建嘉宁、初佑、繁峙三大殿。

宣和六年(1124),宣和重修岱庙太岳庙碑,记述惠宗自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陆续重修岳庙。那一年,灵岩寺雕刻了500尊罗汉。川金寺千佛殿中存放的40尊彩塑是500尊罗汉的一部分。

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下,攻占泰山。八月,泰山石匠姜博士、道士孙尚佐揭竿而起,在三间山(即灵寒峰)定居,一度攻克丰福县。今天的凌寒峰上有一处起义军刻的摩崖。

金色的

天惠六年(1128),游牧民占领兖州、云,书生吴盖、率军民在徂徕山建寨抵抗游牧民。

郑龙六年(1161),济南人耿静集结二十五万人抗金,先后攻占莱芜郡(今莱芜市)、东平府(今东平县)、泰安军(三)(今泰安市)。辛弃疾加入耿静起义军,曾在灵岩寺杀死汉奸段毅,率部南下。

宋朝;姓

大定五年(1165),金世宗下令重建灵汉峰山下佛寺,并封其为“赵普寺”。

大定十八年(1178)春,东岳庙(今戴庙)失火?quot虽然门和墙都很整齐,但教室却摇摇晃晃。“次年重建,三年完工。

大定二十二年(1182),杨伯仁写大金重修东岳庙碑,立于寺内。

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封徂徕山神为护国皇后,并在徂徕山太平峰和独秀峰下建立了神社。重庆元年(1212)五月,泰山人刘抗金,迁泰山、子、夷。

重庆二年(1213),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南下,他的钟君一度入侵山东,取济南、泰安、泰山。

真祐四年正月(1216),红衣军大败游牧民族,入侵台城,史称“真祐之兵”。岳庙被毁,只剩下殿和殿。

明亮的

嘉靖九年(1530),明朝在泰山顶建玉帝观。

嘉靖十一年(1532),据查(1),鲁在泰山上书院旧址建堂,供奉孙福、石碣,后加胡源,称三贤祠。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山东学生黄、泰安知府徐兆贤重修。清道光九年(1829),太安县令徐宗干将、赵二人加人三贤寺,改名为五贤寺。

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德王(济南诸侯)重修泰山斗姆宫。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戴庙毁于大火,只剩下寝殿、殿和殿。

嘉靖三十三年(1553)重修,花了两万两。嘉靖三十年(1551),东平道士王三阳及其弟子在凌寒峰下建了一座道观隐居,厚德王宓经常捐资扩建。三阳死后,其弟子云山重修,取名三阳观。万历元年(1537),朝廷派宦官修缮扩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济南同治斋陶从山脚到山顶,修建了代宗、日令等八个石作坊。

隆庆六年(1572),河长万恭治河成功,拜泰山。看到太清观(玉皇观)建在顶石上,就下令向北移,露出顶石,加以保护。他还写了一本书《泰山顶之碑》,立于石顶。当年,明宗室将军、黔城辅国朱在泰山后石坞修建了寺。

万历八年(1580),巡抚何禁止前往岱顶社神崖,并在崖边筑墙,改名为爱神崖。

万历十二年(1584),济南府官员郝在岱顶创建孔庙。当年山东左参政修东岳庙。

万历三十九年(1611),山东布政司会商张武典,任命嵊州巡检员张进行试测。代宗坊牌坊至毓皇顶里程为5120级台阶(约8192米),高度为368。张五典撰《泰山道里记》记载其事。那一年,袁俊去了神庙,众神把前额献给了宫殿。

万历四十三年(1615),重修岱顶毕夏宫,铸金阁(铜阁)。下山后,岱庙现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