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定在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被明确。
历史上,中国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农业活动中心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在这一地区气候和物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有了“太阳会南到”、“太阳会北到”的观念。随后,人们根据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运行位置、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将一年分为24等份。并给每个相等的部分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末期,有八个节气,如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标出季节的变化,明确划分一年的四季。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降雨和霜期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物候长期观察、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业耕作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比较适合黄河流域的农业活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立春、下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舒、千年、春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
二十四节气的旋律:春雨震春清谷,夏满山夏连热。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两个节日每月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