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历史文化

一千年前文水县的历史,通过文水县尚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和窑洞房屋得到了验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聚居。

《文水旧郡志》:文水为古河北之域,唐虞时属冀州管辖;姚,唐代(文水县村)人。后来归并州管辖。

文水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县内的文峪河从龙门顺流而下。至于梅峪口,其水波多行,故名文水。春秋时期是晋国齐家的土地。

鲁二十八年(前514)齐灭晋,为平陵大夫之城,晋司马武为平陵大夫。战国周安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属赵威大陵邑(大陵为大陆),由文水县武陵村北大陵庄(原大陵屯)统治。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原名大陵郡,属太原郡。初唐文水交城地图王莽——建国元年(9年),大陵改为大宁郡,隶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称大陵郡。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郡。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寿阳人迁至大岭县,建立寿阳郡(又称西寿阳),治县在文水县九成庄。隋开帝九年(589),称寿阳郡,属太原郡。

隋开帝十年(590),初名文水县。唐武德三年(620)调任汾州,武德六年(623)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属汾州。

唐贞观元年(627),属太原郡。唐天寿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为文水县是他的家乡,所以文水县改为吴兴县。

唐神龙元年(704),恢复中宗,原名文水郡。五代、十国、宋朝称为文水县。

宋元时期(1098 ~ 1100),文水古城迁至章多里以南,仍属太原郡。晋、元属太原道,称文水郡。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千年前文水县的历史,通过文水县尚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和窑洞房屋得到了验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聚居。《文水旧郡志》:文水为古河北之域,唐虞时属冀州管辖;姚,唐代(文水县村)人。后来归并州管辖。文水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县内的文峪河从龙门顺流而下。至于梅峪口,其水波多行,故名文水。

春秋时期是晋国齐家的土地。

鲁二十八年(前514)齐灭晋,为平陵大夫之城,晋司马武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属赵威大陵邑(大陵为大陆),由文水县武陵村北大陵庄(原大陵屯)统治。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原名大陵郡,属太原郡。

唐初水窖城地图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大陵改大宁郡,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称大陵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郡。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寿阳人迁至大岭县,建立寿阳郡(又称西寿阳),治县在文水县九成庄。

隋开帝九年(589),称寿阳郡,属太原郡。隋开帝十年(590),原名文水县。

唐武德三年(620)调任汾州,武德六年(623)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属太原郡。唐天寿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为文水县是他的家乡,所以文水县改为吴兴县。唐神龙元年(704),恢复中宗,原名文水郡。

五代、十国、宋朝称为文水县。宋元时期(1098 ~ 1100),文水古城迁至章多里以南,仍属太原郡。

晋、元属太原道,称文水郡。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水古城文水县在历史上曾两次迁都,先是大陵城,后迁至旧城村,史称“文水古城”。

文水古城在这座城市的东面。5公里外的旧城村,建于北魏。

《后魏风俗志》说:“太平真君九年(448年),迁山戎外出,将寿阳居民三千人迁到大陵城南十里的寿阳县。”我搬到县里来管理这个城市。据《读史记纪要》记载:“城甚宽敞,约三十里,百姓在其中种水田。”

宋元丰七年(1804),分文二泛滥,被洪水冲毁,基址不存在。现在的旧城村,是一个不到1000人的小村庄。温榆河在不远处流淌,雨天还是一个泥泞的村庄,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春秋时为晋国齐国之地,公元前514年(鲁二十八年)灭,为平陵大夫镇(晋平陵大夫世袭之地)。前376年(战国二十六年),韩、魏、赵联合放弃,土地分为三部分,归赵的大凌邑,由北大(原名大凌屯)统治,在县城西北25里的武陵村。

《史记》记载:前344年赵肃等来过大陵,也就是这个地方,然后310年赵浩棋武陵也来过。大凌庄于公元1621年(明年初之间)置交城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赵灭并六国,天下郡县。原名大岭郡,属太原郡。从221到8年(西汉元年)的229年间,一直是大陵郡。

前202 ~9年(西汉),陶萍县位于大陵县南部,包括平遥县西北部。县治在文水县陶萍村。

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汉为新,改大陵为大宁郡,属太原郡。从公元9年(辛莽建国元年)到24年(重新开始的第二年),历时16年。公元25年建立于东汉,25年(建武元年)改称大岭郡。

东汉三国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从东汉、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到公元447年(北魏八年)422年,一直称为大陵县。

北魏大岭,公元448年(真君九年)将寿阳人迁到大岭县,置于城东十里的文水县老城。北魏至589年(隋开帝九年),历经141年,定名为寿阳郡,属太原郡。

590年(隋开帝十年),定名为文水县。文水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县内的文峪河从龙门顺流而下。至于梅峪口,其水波多行,故名文水。

620年(唐武德三年)调任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属汾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属太原郡,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命名为文水郡,历时99年。

690年(天赐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朝为周朝。因为文水县是他的故乡,所以文水县改为吴兴县,历时15年,公元704年(长安四年)。704年(唐神龙元年),恢复中宗,原名文水郡。

历经五代、十国、宋、魏,依然不变。1098年至1100年(宋、年间),文水古城迁至章多里以南,即后来的文水城,仍属太原郡。

金元时期,文水县仍名太原道。明清至民国初年,属太原府。

1939金溪事件后,文水县完全成为中国领导下的一个地区,隶属于金溪区八委。1949后建立新的汾阳地区,属于汾阳地区。

1951三月到1854五月属于榆次地区。5月1954至5月1958,属晋中地区。

1958 165438+10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更名为文水镇,成立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郡分立,恢复文水郡,隶属晋中行署。

1971 5月1,成立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后更名为吕梁地区行政公署),辖文水县。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隶属其中。

问山西文水县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武则天,狄青,孔,刘胡兰的上仙塔不是因为屡遭盗掘而毁于一旦,所以民间就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关于它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大名鼎鼎。

相传古代有占星家发现上仙村风水极佳,将诞生真正的龙帝,于是皇帝命能工巧匠建造此塔来建镇,所以上仙塔也被称为“镇龙塔”。高耸入云的塔挡住了二郎抓太阳的路。

二郎神勃然大怒,挥杆连击两次,将城楼砍成三段。塔顶落在尚贤村15公里的建昌村,塔根震到2.5公里外的吉村。

从那以后,上贤村只剩下半个塔了。这就是为什么尚贤塔既没有塔顶,也没有塔基。

二郎神休息和把担子放在山上的地方,因为山倒了,留下了两个山头,就是现在的上仙坡。

吕梁从古至今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和历史文化有关。吕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活繁衍。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一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业也有较大发展。吕梁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梯田纵横,是山西贫困地区之一。

但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吕梁的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吕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除了煤以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铅矿、白云石、石棉和石墨。

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位于吕梁地区的汾阳市。

武则天和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也在吕梁地区。吕梁地区历史上人才辈出。宋代著名诗人狄青、唐代大诗人宋文志、唐代将军郭子仪也出自汾阳。

吕梁因纵贯全境的吕梁山而得名。市区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

据《永宁县志》记载,“骨脊名曰泰山左,华山右,长山为支,恒山为朝,此山在山中,仍为天地骨脊”。骨脊古义与吕梁相近,故以吕梁山命名。吕梁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吕梁地区有曲艺、平陵、中阳、瓜蒌四县。历代吕梁属石州、汾州、兰30、冀州、晋宁军、太原府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各县隶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初称晋西北)。1949年9月,山西人大成立后,在吕梁设立兴县区、汾阳区。

1971 5月1日,吕梁地区成立。2004年7月,撤销县级吕梁区和离石市,设立地级吕梁市。

市辖一个区,即离石区;两个县级市,分别是汾阳市和孝义市;十县为交城、文水、中阳、柳林、交口、兴县、岚县、临县、房山、石楼。148个乡镇(81个镇,67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3110个行政村,81个居委会。

历史发展过程吕梁是春秋时期赵的疆域,内有中阳、子时、大陵。元朝时,吕梁大部属太原道(后改为集宁道)管辖,有交城县、文水县、星州、兰州、林州、石州(下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下辖西和县、孝义县)。

石楼是晋宁路下辖的一个县。秦时为太原郡,有大岭、子时等郡。

明代,吕梁除石楼县外,其余各县均属太原。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汾州升官,靠郭建立汾阳郡。太原府、临县、永宁府、宁乡县、汾州县所辖县改为汾州府。

万历四十年,石楼县改汾州府,西汉为太原郡。清朝时使用王朝制,其构造不变。

东汉时期,属西河、太原、河东三县。民国元年(1912),撤销汾州府建制,永宁府改为县。三年(1914),永宁县改为离石,宁乡县改为中阳。

民国七年(1918),增设方山县。三国时期是魏国的领土,隶属河西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所有的县都属于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初称晋西北)。西晋时期,境内各郡分属西河州和太原州,郡县不变,仅将子时县改为谯城。

1949年吕梁有兴县地区和汾阳地区。兴县地区辖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地区辖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东晋十六国时期,设永世郡,寻西河而改。后来严设离石,保护军队。

1951,汾阳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划归榆次区,中阳县划归兴县区;石楼县划归津南特区。隋朝分为离石县、西和县、太原县、娄烦县、龙泉县。

1952,兴县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区;临县、房山、离石、中阳在榆次地区之下。唐朝时,吕梁属石州、汾州、谯周、兰州、并州(后改为太原)。

离石县和方山县于1954年合并为离山县。五代时期,境内归属不变。

1958-1971958 165438+10月10,文水县、交城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离山县并入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兰县。1959 9月19除孝义县外各县恢复建设,孝义县5月恢复建设1961。

1971五月1。建立吕梁地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娄烦、交口两县。

宋朝时,吕梁属石州、汾州、兰三十、冀州、晋宁军、太原府。1972 -1996四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年10月5日,柳林县新增。

1992孝义撤县设市;1996离石市撤县建市;1996汾阳撤县建市。晋朝时,只是因为撤销了晋宁军,将所辖的郡改为石州,其他郡的隶属关系不变。

2003年,国务院批准取消地区建制,设立吕梁市。该市现辖1区和10县,受省* * *委托管理省辖两个县级市。

山西太原历史文化太原:古称晋阳并州龙城。

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赵的都城,北齐的都城,三朝的重镇,五代的府邸,北梧州的都城。隋朝时与长安并列为中国两大城市。

李世民从太原起兵抗隋,南迁时会攻破长安(唐朝建立),因为太原古称“唐”(可见当时晋阳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性)。李世民的女儿以太原命名为“晋阳公主”。

武则天出生于并州文水县(今并州太原)。狄,唐代并州太原人。

因为历史上很多皇帝都和太原有关,所以太原也被称为龙城。(比如李世民太原崛起成功,高欢列文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武则天封太原为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