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的青春期。

田家英,四川成都人,“田家英”是他年轻时发表文章的笔名。他有一个哥哥和四个姐姐,全家靠父亲开小药店生活。

田家英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才华横溢的小儿子成了母亲的希望,被视为珍宝。6岁时,我母亲把田家英送进了一所私立学校,不久又把他转到了城北的一所小学。不识字的母亲常常把田家英抱在怀里,让他坐在自己腿上,然后捧着一本书听他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和古诗。听着,听着,摸着田家英瘦弱的肩膀,动情地说:“娃娃,要有活力,要做人!”“我母亲希望田家英会成为一个成年人。田家英9岁时,他的母亲离开了,他的哥哥和嫂子强迫他辍学。早年,田家英成了一家药店的“抓药匠”。

同伴的父亲许看到才华横溢,知道他年轻时有一个当作家的愿望,就经常邀请他到家里来,给他读书,给他讲当时著名作家的故事...田家英后来回忆说:是他教育了我,让我用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开始读《生活周刊》和鲁迅、郭沫若的文章。就这样,我虽然没有得到正式的发展,却强烈地爱上了新文学。

梦想成为作家的曾在一家药店当学徒,但在许的指导下,即使学习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仍坚持努力学习。他家住在成都城北拐树街的中药店,阁楼其实是堆放药材的仓库。田家英的床是用干树枝和枯叶支撑的木板,上面盖着薄薄的床垫;一张三角桌和一个矮凳是卧室里所有的设备。因为晒干的中草药容易引起火灾,哥哥和嫂子都不允许提着灯笼和火柴上楼。为了学习,田家英在临街的木墙上挖了一个小窗,让泥泞的黄色路灯透进来。他太高兴了,以至于他在深夜借着一缕光线看书。由于路灯昏暗,射入小窗的光线很弱。看书的时候一定要靠近窗户,眼睛盯着书,这样眼睛累,身体也累。冬天的晚上,我的脚和腿都僵硬了,全身发抖。然而,田家英从未停止夜间阅读。后来,田家英找来一个旧煤油桶,放在有小洞的床对面,里面点上一盏煤油灯,就可以躺着看书了,既解决了冬天冻人的问题,又解决了晚上看书引起火灾的矛盾。

在当学徒的两年里,田家英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小说。《东周国》、《三国历史》、《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田家英在13岁时读了一套《子同治简》。因为缺钱,田家英爱买便宜的活叶选集,他学会了许多中国著名的古诗。经过大量的阅读和自学,田家英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成为一名作家真好。我鼓励自己去冒险。1934,我的文章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我开始成为一个以收稿费为生的文学乞丐。”这一年,田家英才12岁。他最早的文章发表在什么杂志上?我不知道。所幸的是,1936年6月至1937+065438+10月见诸报端的文章,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的人们了解田家英那段时期心路历程最有价值的史料。

1936三月12华西日报收录田家英散文《春》。在字里行间,田家英揭示了他深受其害的世界的冷漠。文章这样写道:

“春天到了,我应该呼吸一下春天的温暖。不过,春阳对我是不是太冷漠了?”“我不快乐,我在用自己的眼泪灌溉自己。忧郁的孩子,你在受苦受难吗?是的,我是夜之子。我是在困难和苦难中,在鲜血和唾液中,在恐怖和黑暗中长大的。”

田家英继续写作,用笔讲述她对生活的感受。灯、路、街、帘、井等脍炙人口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邓华之初,我去过街与街”,“春风用鲜花丰富了平原,在天地之间编织出美丽的色彩”,“路是人走出来的,人走出来的路是人走出来的。

文章陆续见诸报端,“田家英”这个名字逐渐被读者注意、熟悉和接受。读者们称赞田家英的文章流畅简洁,如行云流水,思想活跃而有见地,意境新颖而开拓,令人深醒,令人奋发图强。可是,谁知道作者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又有谁知道“田家英”是瓜枣树街药店的徒弟曾正昌!

1936年初,田家英与阻碍他学习进步的哥哥嫂子断绝了经济关系,靠给报刊写稿为生。这一年,田家英自学完成了小学课程,被成都县第一中学录取。他重返校园是多么开心啊!更加成熟的田家英,以其勤劳的精神和勤快的作风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上一碗米粥配锅巴,两三片咸萝卜;中午,一块饼干或者干脆不吃饭,一头扎进图书馆。田家英的同学回忆说,县一中有一个名为“莫迪”的图书馆。每天营业时间为12至18。这是田家英经常去的地方,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收藏一套“万物库”。田家英读过《三个火枪手》、《茶花女》和《战争与和平》。图书管理员陈先生开玩笑说是个书呆子,是个书呆子。

向往文学道路的田家英,受到成都抗日救亡热潮的影响和抗日风潮的冲击。1936下半年,田家英加入了由* * *-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和“海晏会”领导的进步团体。在进步青年组织中,田家英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大众哲学中讲述的新真理和新世界》、《从一个人身上看到一个新世界》、《* * *宣言》让田家英豁然开朗。经过阅读,结合现实思考,我明白,要建设一个平等、富裕、幸福的社会,唯一的道路就是走* * *《宣言》指引的道路。去延安当* * *人,成了田家英的向往。

文学创作的激情使田家英异常兴奋。他不满足于只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串联集资成立了一个文学刊物——激光,主要发表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田家英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散文集《怀旧》和《手》。他在文章中说:“我生活在泥淖中,我在不断地挣扎。”“有两只黑手,一只紧紧掐着我的喉咙,另一只蒙着眼睛。不让我见光,斗争又失败了。我要储存元气,准备第三次斗争。”文章和出版物强烈表达了年轻人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黑暗的指责,第一期竟然卖了200多份。人们看到田家英和其他年轻作家活跃在文坛上,为激光喝彩!

Xi事件后,相对封闭的成都县一中校风发生了变化。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和朱自清的作品在校园里传阅,田家英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巴金的《家》、《春》、《秋》、《雷》和《电》对田家英的影响最深。田家英在读完《巴金的家》这本书后写道:我读《家》,“呈现给我的是一些年轻人的愤怒,他们正在奋力冲破这个狭小的牢笼,飞向广阔的地平线”,“所以我爱觉慧,他勇敢地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华西日报1937卢沟桥事变后1937,田家英因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学校开除。决心追随* * *的田家英经常在少城公园与曾彦修、赵石英、何浩举相约去延安。当遇到间谍跟踪或怀疑时,他们来到位于西域西街113号的革命烈士赵世炎的四弟赵的家中。赵的儿子赵石英是在县一中的同学和挚友,这里也是、赵石英等进步青年聚会的地方。赵的妹妹,因丈夫李硕勋被国民党杀害,常与小儿子和小女儿李住在这里。赵俊涛的妹妹、职业革命家赵世兰也在成都。赵世兰和赵俊涛在这里相遇,相互联系,并很快爱上了年轻、聪明、健谈、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田家英。他们把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和《列宁主义概论》读给田家英听,告诉他中国革命的真相。当田家英向赵世兰表达了去延安的决心后,赵世兰和赵俊涛联名给延安的李富春和王若飞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夏徐志(赵世炎夫人——作者注)写信,向他们推荐了田家英。

田家英决心去延安参加革命,他在成都写的最后一篇文章《路》,发表在巴蜀文艺家协会的官方刊物《金箭月刊》第二期(9月出版)。田家英在文章中说:“我的话似乎来自我的内心”,“我感到我的整颗心都在说话”,“是的,我该走了。我为什么要远离自己的群体?我为什么要看他们的活动,看他们一滴一滴的流血?我要走了,为了我的朋友,也为了我自己,我应该把我的声音变成行动,是我交出一切的时候了,我会交出我的生命”...这是他投身革命的表白,也是他对成都朋友的告别!

10月,和赵石英踏上了去北方的旅程。经过重庆、武汉、郑州、Xi,行程七千多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