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什么?大神们,救命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书院依山而建,一簇簇亭台楼阁、园林掩映在参天古树中。白鹿洞原是唐代李伯和他的兄弟们隐居和在镇远求学的地方。据说李伯隐居于此时,曾养过一只白鹿自娱。所以人们称李伯为“白鹿原先生”,也正因为如此,离山麓数里,真有入洞之感,故称白鹿洞。南唐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图书馆,又称白鹿洞书院,又称“庐山国学”。李善道为洞主,掌管教授,设田聚徒,成为讲学藏书之所。“四方之人,事业归来,世有所成,功名成就,不胜枚举。”宋太宗太平兴国两年出九经。游五年,孙陈在旧址建十学堂,称为“白鹿洞书堂”,与当时的岳麓、应天府、松阳并称为“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虽然建于宋初,但很快就废弃了。直到著名理学家朱重修书院,白鹿洞书院才在中国声名鹊起。南宋第六年,朱知道了的南康军。朱鹏赶到时,白鹿洞书院已被士兵摧毁,建筑已倒,林园荒芜,满眼都是尘封的书籍和门廊。经过朱的再三请求,终于同意重建白鹿洞书院。改造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堂为中心,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书院内有360多间殿堂和书店,包括御书馆、明伦堂、宗儒祠、万神殿、忠义节殿等。圣堂是学生祭奠孔子的殿堂。门上方的两块匾额上写着“学而优则仕”、“千秋万代楷模”等字样。在讲堂里,有一本朱写的书《鹿群与游水,物是人非的地方;“峰泉相交,知仁独尊”的对联。朱不仅重建了白鹿洞书院,而且制定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白鹿洞书院条令》不仅体现了朱以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敬事、知行、至诚、正心、修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700年的办学风格,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朱还邀请国内著名学者来白鹿洞书院讲学,学术气氛相当活跃。宋二年,朱彭与陆九渊在江西砚山县鹅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论争。但朱并未因此而持门户之见,并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了《论语》中“君子义,小人利”这一章,受到白鹿洞学院师生的好评。一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致而精辟的演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此,朱鹏特意在院门口刻了陆九渊的内容。这不仅是书院中第一个“讲学”制度,也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并被传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佳话。自朱以来,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元末,白鹿洞书院毁于战乱,直到明朝元年才恢复,后又扩建。●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约958年)时,两个和尚,智睿和其他人,运行学校。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刺史朱东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岳麓书院。后历经宋、元、明、清,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教育学校,后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科学校。1926正式命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一直被称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自创办以来,就以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著称。宋真宗北部的皇帝召见了山的首领石舟,并授予了大量的书籍。书院之名开始响遍天下,有“潇湘竹丝”之誉。南宋主教朱两次讲学。明朝中后期,明世宗赐“尊真”,王阳明心学、林东学派在此传播交流,明清时期著名爱国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乾隆分别授予“学达自然”和“师南正脉”的称号。岳麓书院占地21,000平方米。现存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遗迹。主要建筑有第一门、第二门、讲堂、半自习堂、教学堂、百泉轩、御书楼、文庙等。分为讲堂、藏书、追悼会三个部分。各部分相互连接,融为一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气势。除了建筑遗迹,岳麓书院还因保存了大量的碑、碑而闻名,如唐代雕刻的“庐山寺碑”、明代宋真宗雕刻的“岳麓书院碑坊”、清代雕刻的“程子四言碑”、“学天”、“道南正脉”、清代雕刻的“忠孝碑”、欧阳正焕雕刻的“工整碑”等。●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三公里处。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八年(公元484年),称嵩阳寺。唐代改为嵩阳寺,是道教修行的场所。松阳书院历史上曾是佛道之地,后来被儒家垄断。五代时,周朝改太师书院。嵩阳书院在北宋最为兴盛,院内学生数百人。宋廷在此有校官,赐九经史。宋代理学“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各地学者纷纷慕名而来。此后,嵩阳书院继续以理学教育学生,成为宋代理学的发祥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清康熙重建。嵩阳书院历经一代又一代的多次增补和修缮,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密。书院的建制简洁、典雅、大方。嵩阳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又称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在中国也占有重要地位。松阳书院东西两面环山,逍遥谷溪水缓缓南流,宋岳寺溪水潺潺西流。两条清澈的小溪在松阳书院前汇入双溪河,再向东南蜿蜒流入莺莺。学院的南面是一片开阔的沃野。站在松阳书院门口,你可以仰望宋岳的群峰,远眺登封市的全景。环境很美,不愧是读书胜地。书院建筑布局保持清朝以前的风格,有500多个厅堂和画廊,由五个院落组成。首先是祖庙,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圣贤,其次是讲堂,再其次是道观,最后是图书馆。两边的房子原本是“朱成庙”,一个书店和一个书房。院内画廊的墙上镶嵌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和寄语,其内容和书法各具特色。西校区有清代松阳书院教学考场的部分建筑。松阳书院有历代研究场,以支付书院费用。除了书院历史悠久,松阳书院的旅游景点还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代的“大唐碑”。相传20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来嵩山游览,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寺。一进门就看到一棵古柏,身材奇形怪状,枝叶茂密,酷得像个大丈夫。武帝是一个战士,渴望一个好士兵已经很多年了。他期待了很久,称赞了一番,马上给它取名为“将军”。没想到,嵩阳寺是个潜龙卧虎的地方,透过二院看到的柏树比“将军”还大。武帝见之,既惊又犹豫,但以为自己是天子,不能变心,故误将二院柏树命名为“二将军”。“将军”开心地笑了,笑弯了腰,变成了一棵弯曲的树。“二将”生闷气,生气了,成了空心树。“三将军”对此非常生气,它向天空伸出一根树枝,怒气冲冲地向天灵盖扑去,好像在和别人打架。可惜明末毁于大火。传说归传说,但“将军柏”真的是世界罕见的参天大树:“将军”柏直径6米,“二将军”柏直径15米。十二个人正好可以手挽手地抱着箱子。柏树高达数十米,苍劲有力,直抵云霄。封于汉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生机勃勃,不愧为勇者。庭院西面有一座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雕刻的碑,俗称“大唐碑”,高8米,是松山地区最大的石碑。它讲述了道士孙太冲为唐朝皇帝李隆基“九转金丹”的故事。这是荒谬的,但纪念碑巍然屹立。徐浩的隶书工整,笔法飘逸苍劲。时光荏苒,千年易逝,炼丹的荒诞已成笑谈,但《大唐松阳纪观盛德之感颂》却因为是唐历的杰作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对于立碑的人来说,也是一件意想不到的趣事。●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位于商丘县南部。创建于晋代后期,北宋时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这里原来是齐讲学的地方。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在土地上修建了150间校舍,并征集1500余册招生。另一个让应天府书院成名的人物是范仲淹,他唱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虽然他穷到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吃咸菜和粥(划桨切粥的故事讲的是范仲淹),但他一年四季都在刻苦读书,春夏秋冬的凌晨闻鸡起舞,然后苦读诗书到半夜。既然应天府书院是免费的,这也是范仲淹选择这个书院的最大原因,那么书院里应该有很多像范仲淹这样的读书人。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应天府书院的学风是非常艰苦和严谨的。范仲淹也是一个手把手的老师。每当他给各种生活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先写一个,掌握问题的难度和写作的重点,让学生快速提高写作水平。这种做法和今天很多教授讲课时口若悬河,真正应用到社会上却并不出彩的现象大相径庭。真的很值得后人学习。应天府书院原址在商丘老城区,完整的书院已不在。我们只能看一些残存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