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说唱的历史渊源

上海的民间说唱历史悠久。最早的曲艺表演始于南宋,在《老武林》中已有记载。元代,散曲、说唱、朱功调、弹词说唱在上海广泛流行。当时松江府城有一个经营曲艺戏曲演出的场所;文人士大夫的家宴往往伴随着歌舞、戏曲、曲艺的表演。

从清朝初叶到道光年间(1644 ~ 1850),苏州评话和弹词成为上海的主要流派。上海农村也兴起了花鼓、滩泉;钹开始在上海农村形成。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贸易口岸,曲艺活动越来越多。评弹书目增多,书店开张;铙钹、花鼓唱腔、素弹、太保书、宣卷相继进入市区;小烧、卖梨奶糖、隔壁弹、唱小曲、在鼓板上写字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表演流传至今。

民国时期,上海许多新的娱乐场所为曲艺表演提供了便利。民营电台为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上海已成为南方民间艺术活动的中心之一。

《上海说唱》脱胎于独角戏《唱派》。建国后,一些独角戏演员仍经常同时演唱。上海工人文化宫的业余演员,擅长唱九调十八调,推波助澜,汲取评弹中的表养,经常编导和表演符合现实生活的说唱表演。1964年,黄永胜在北京参加文艺演出,演出《发烧友》。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节目,节目单上加了“上海说唱”的字样。从此,这个名字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