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诉讼时效?
法律分析: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最长为二十年。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被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时效期间内未行使权利,时效期间届满,债务人取得诉讼时效抗辩权。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依法解决诉讼纠纷的活动。诉讼的功能不仅限于发现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还包括通过诉讼的过程建立过错与责任、罪与罚的关系,从而向公民传达一种如何做人、如何追究责任的信息。公民因婚姻家庭纠纷,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财产权纠纷,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和债务人知道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但是,自权利被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可以决定延期。
第一百八十九条当事人约定分期履行同一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二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债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债务人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第一百九十三条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