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夫的外交生涯。

1923年5月苏联政府任命科伦泰夫人为驻挪威大使兼贸易代表时,这一任命在全世界女权斗士中引起了极大的热情,但也仅此而已。作为一个革命者和女权主义者,科伦泰的一生基本上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前就结束了。从此,她与普通苏联外交官无异。当时挪威政府还没有在法律上正式承认苏联政府,对世界第一红色政权的外交封锁的乌云还没有完全散去。然而,两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额正在悄悄地增加。科伦泰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两国关系正常化默默努力。1923年,克伦泰开始为苏联与挪威建交而奔波。首先,他拜访了对议会和外交界有决定性影响的挪威著名政治家弗里特夫·南森和路·阿蒙森。南森已明确表示同情苏联,希望挪威与苏联建交,但阿蒙森仍犹豫不决。在西方列强与苏联建交之前,他并不主张过多地向苏联透露这种倾向。科伦拜恩专注于阿蒙森。“我认为,施皮茨卑尔根群岛的归属问题可能会对挪威和苏联的建交形成障碍。”阿蒙森坦率地说出了他对访问科伦拜恩的担忧。靠近北极的斯皮茨卑尔根群岛贫瘠而狭窄。早在俄国时期,在归属问题上就形成了一个历史悬案。卡伦·泰花了很长时间查阅国内外的地质和历史记录。发现最早的史实记载在英国、德国或挪威的文献中:俄罗斯航海家第一次登上群岛,俄罗斯地质学家第一次登岛调查资源。她向阿蒙森介绍了这些情况,然后轻松地说:“阿蒙森先生,我希望你能从挪威和苏联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做出你的努力。这并不会妨碍未来斯皮茨卑尔根问题的解决。相反,施皮茨的卑尔根问题会得到更加友好和公正的解决。”卡伦·泰的意见无懈可击,两国关系正常化对解决问题有好处。阿蒙森想了想,坚定地点了点头。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列宁逝世的消息。突然,科伦拜恩像触电一样脸色苍白地僵住了。凯伦·泰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阿蒙森公馆的。一连几天,她看上去忧郁、心碎。意外的打击几乎让她崩溃。因为列宁去世,挪威政府准备承认苏联的决定,就搁置了。苏联外交事务人民委员会告诉哥伦比亚,苏联和英国的外交关系近在咫尺。克伦泰振作起来。她用苏英即将建交的信息来证明挪威的资产阶级宣传是夸大其词,她要趁热打铁。哥伦拜恩首先以非官方形式向奥斯陆新闻媒体泄露了英国即将承认苏联的消息。

科伦泰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挪威议会和政府中同情苏联的人们。他们纷纷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尤其是弗里特夫·南森和路·阿蒙森,他们质疑政府对苏联的反应迟缓。结果挪威外交大臣很快召见了科伦泰。1924 65438+10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苏联政府,2月15日,挪威政府宣布承认苏联政府,米舍利特首相与克伦泰签署两国建交文件。一年后,克伦泰代表苏联政府与挪威签署条约,确认苏联商务代表处的地位,承认代表处享有治外法权。卡伦·泰终于在这时松了一口气。1927年6月返回挪威,被重新任命为苏联驻挪威大使。1928年5月23日,意大利“意大利”号飞艇搭载包括飞艇设计师翁贝特和诺布尔在内的16名飞行员前往北极探险。5月25日,飞艇发回电报:抵达北极,降下意大利国旗和教皇十字架,驶向施皮茨卑尔根群岛。这是飞艇的最后一封电报,从此再无回音...全世界的报纸都高呼:“高贵的远征在哪里?”“16飞行员在哪里?”挪威政府派出多艘船只搜索出事海域,英国、法国、美国、瑞典和芬兰也相继派出船只和飞机,但无济于事。更令世界舆论震惊的是,6月中旬,挪威民族英雄阿蒙森在两名法国人的陪同下,也在驾驶拉萨姆号寻找遇难者时失踪。消息传来,挪威全国沉浸在悲痛之中。出于国际主义,苏联政府派出两艘破冰船和舰载飞机前往救援。尤其是苏联破冰船“克拉辛”号抛下所有船只,冒着随时灭绝的危险,艰难地向北极的冰川深处挺进。

科伦泰关注着这次国际救援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读报、听广播。她终于被挪威几家仇视苏联的报纸激怒了,愤怒地把它们摔在地上。报纸上吵得不可开交:“布尔什维克派自己人去送死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缺乏诚意。”苏联人没有技术也没有经验,只有布尔什维克的自信。北极不能容忍布尔什维克..." 7月中旬,苏联破冰船"克拉辛"号在北极浮冰上救起了意大利飞艇探险队的幸存成员。消息传来,全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赞扬英勇的苏联人和勇敢的苏联政府,敌视苏联的报纸立刻哑口无言。看到使馆工作人员的激动和欢呼,柯伦泰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欢迎会上,科伦拜恩向克拉辛号的100多名船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深情地对战友们说:“你们的英雄行为帮助了苏联驻外代表,尤其是我们驻挪威大使馆。"

挪威总督斯梅代斯鲁德和市长米德顿邀请所有苏联船员在市内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并邀请科伦泰带领船员在阳台上接受市民的欢呼。科伦拜恩被来自欧洲各地的记者包围了,他们邀请科伦拜恩发表演讲。第二天,欧洲报纸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位世界上第一位女大使的讲话,有的标题直接写着,“克拉辛带回了苏联外交”。

此时,挪威首都奥斯陆正在举行一次国际历史学家大会。会上,一群对新政权充满仇恨的流亡俄国老历史学家,对苏联政府派来的历史学家波克洛夫斯基发起了政治攻击。在整个会议期间,波尔考斯基是孤立的。哥伦拜恩冷静而明确地对他的学者们说:“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反动势力攻击我们‘科学的崩溃’和‘科学从属于政治’。以‘克拉辛’号船为例,想一想:苏联敢和发达国家在科学上较劲,已经在北冰洋上较劲了。苏联人为了政治在意大利人身上救了意大利人吗?时至今日,意大利政府仍是苏联的政敌!”这句话让Poklovsky茅塞顿开。他在国际历史学会的演讲中,按照哥伦布的方法,充分利用了挪威克拉辛的影响力,对仇视苏联的势力进行了反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如果说她的余生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那就是她居然躲过了上世纪30年代大清洗的浩劫,死了。这是一个奇迹:斯大林放过了无数历史上他曾经嘲笑过的女人。

作为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忠实盟友,哥伦布对斯大林当时“反”列宁的表现了如指掌,包括斯大林对列宁以加米涅夫为主编的党报《四月提纲》的批判性评论。当然,她早就学会了随着形势的变化讲述历史,强调和忽略,必要时甚至捏造某些情节。她1927描述的十月革命前党内领导人对武装起义的态度与1937版本不同,斯大林成为列宁唯一最狂热的支持者,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是叛徒,未来的盖世太保间谍托洛茨基阴险地企图推迟起义。

当然,在1937,任何一部统一的历史都必须这样描述,但科伦泰是十月革命前唯一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也是当时除斯大林之外的革命后第一届政府的部长,所以她的说法具有证词性质。

科伦泰在布尔什维克中的两个情人——斯里·贾皮尼科夫和迪本科——都是大清洗的受害者。前者也曾和她一样是“工人反对派”的一员。她于1935被捕,两年后死于狱中。离婚后,后者事业顺利。她甚至是1937年审判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军事法庭的成员,但几个月后她被投入监狱,次年被处决。

科伦泰虽然躲过了灾难,但很多时候,恐惧的煎熬还不如死亡。在此期间,她曾两次被举报到被召回国(当时她是驻瑞典大使),每次她都做好了不回来的准备,给她的朋友艾达·纳尔逊留下了遗书。其中一个说:“亲爱的,亲爱的阿达,我的朋友。请帮我保管好这些笔记、日记等个人资料,直到1947(也就是如果我不幸成为受害者的话)。我请你在我死后十年把这些材料交给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它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在苏联出版。”

Karen Tai并不认为保持她作为斯大林规模的苏维埃政权的花瓶比在死亡名单上增加一个叛徒和间谍更重要。可想而知,科伦塔每次从莫斯科安全返回斯德哥尔摩,都会珍惜这莫名其妙的求生所带来的每一天。

在不知道明天的今天,女性解放的理想,两性之间的真爱,新女性等等。,早已成为一个世界古老的胡言乱语。当生存权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其他一切人权真的都是空谈。虽然克朗泰夫人的工作没有被广泛宣传,但与芬俄合同1940有很大关系。从那以后,她的活动就成了报纸上频繁炒作的对象。1943年6月,有电报说她正在进行苏德停战谈判。当然,克朗泰夫人否认有任何这样的谈判,并告知消息灵通人士和瑞典首都的外交和政治人物。然而,当她在5438年6月+10月升任大使时,与芬兰的停战谈判已经毫无疑问。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外交老手,她通过瑞典最大的工商业巨头瓦伦堡家族成功拆散了芬兰与德国的联盟,并使母亲的祖国芬兰与祖国签订了停战协定。昨晚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回到了莫斯科。七年后的3月9日,他去世了,1952。他死后,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徒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