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是的叛徒还是忠臣?

施琅(1621-1696)福建晋江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贤叛逃郑成功。由于他卓越的才能,施琅很快成为郑成功最有战斗力的将军。然而,在军事服役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施琅却意外触怒了郑成功,父子俩被拘留。后来,施琅设法逃脱,但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杀害了。1652年,施琅向清廷投降,决心打败郑成功,为国家的敌人报仇。

然而,对于施琅的身份,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他是不是背叛明朝的汉奸?还是收复台湾省扩张清朝疆域的忠臣?

有学者认为,评价明清历史人物施琅,应该客观认识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满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在这个前提下,对施琅的评价会更加客观,更加贴近事实。

施琅作为清代福建水师提督,为实现统一台湾省的理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爱国思想和行动足以使他成为中国统一的英雄。

首先,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郑政权想保住台湾省的割据地位。主观上,他们的想法不一定是分裂中国,但客观效果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台湾省必须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可见,清王朝通过施琅征服台湾,并不是民族战争的延续,而是中国领土统一的大业。

其次,清军攻陷澎湖后,有人向施琅建议:“公与郑氏三代之仇,如今郑氏釜中之鱼,笼中之鸟也在,何不速速放出来为之报仇?”施琅道:“我为国,我为民。如果他的头衔回来了,马上原谅他,不要苦了我的父母和孩子!什么叫私人?”他还向郑的手下宣称:“不报复!”施琅的胸怀与忠臣相称。

此外,台湾省光复后,清廷还有针对台湾省的纠纷。当时施琅坚决反对放弃台湾省,要求朝廷设置官兵守卫。为此,他还专门为康熙皇帝写了《陈宫与台湾省弃留疏》,反复申明台湾省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施琅等人的努力下,康熙也决定设官治理台湾省。

“平台永恒,永远回台湾:一个郑,一个史。”这是郑成功和施琅成就的客观写照。施琅是汉奸还是忠臣,并没有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