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位

汉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楚国夺得汉中,称霸;秦得汉中,领楚;刘邦得汉中,得天下;韩信从汉中出发,“明秀栈道,暗渡陈仓”,攻打三秦;诸葛亮安禄山八年,六伐曹魏,从汉中出发;蒙古铁骑两渡汉中,灭南宋。是什么让汉中一次又一次成为南北分裂的前线,又是什么让汉中在战争中变得富饶和相对稳定?

地理环境是围绕人性的,既包括自然条件,也包括地理位置。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古代,环境的力量更大,是主导万物发展的首要力量。对优越地理环境的争夺构成了古代战争的主要原因,而汉中无疑具有这种优势。

汉中位于陕西南秦岭西部,南接四川,西接甘肃,东接陕西安康,属于长江流域汉水、嘉陵江上游。地理名称为秦巴山,俗称汉中盆地。其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丘陵起伏,南部为汉中盆地,为冲积平原。属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从北到南为800 800 - 1200mm。

汉中作为南北的中间地带,夹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关中是北方地区的上游,秦岭是关中的南屏障;四川是南部地区的上游,大巴山脉是四川的北部屏障。汉中盆地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两座山脉平行而立,东西交叉,将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切割成差异明显的两部分。秦岭西至龙山,东至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沿川陕鄂边界绵延,与武当山、京山、巫山相连。秦岭山势险峻,足以成为关中以南的屏障。大巴山又厚又长,足以成为川北的屏障。几条谷道穿过群山,成为南北交通的隧道。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自西向东,赞水自北向南流入汉江。两山一水把汉中隔绝成了和平时期的世外桃源,这也注定了她在战时无法独享太平。

我们先来看汉中北部屏障——秦岭。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称“南山节”,龚宇称“终南终东”,《山海经》也称“南山”,等等。据史书记载,南山之名由来已久。秦岭山的名字,大概是后起之秀,在史书记载中创立,被称为“天下秦岭山大障”。南山又称钟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之危”。东方朔有“世界南山之险”。顾祖禹的《读史地纪要》中责备:“盖终起于南脉昆仑,止于”。清朝同治年间,毛写的《考南山古口》,“东起潼关,西至宝鸡,谁到南山古口以北,谁得一百五十里”,就是陕南秦岭的山。秦岭是一座古老的褶皱断山系,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隆起陆地并遭受剥蚀。而秦岭南部被海水淹没,沉积于古新世。后来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过大规模的垂直抬升运动,最终形成了秦岭的地貌格局。

秦岭的平均峰高约2000米,宽度400公里。因为是褶皱断层山,所以北部陡升,所以北坡最陡,南坡较缓。因为没有贯穿秦岭的河流,古人开辟了许多道路,其中有四条从关中到汉中的穿越秦岭的主要道路。

陈仓路:又称嘉陵路,从陈仓(宝鸡)沿前水(今清江)经大三关至秦岭,再沿嘉陵江支流下到凤州,再经宝城至南郑(汉中),全长535公里。“汉王北定三秦,用韩信之计,出旧路(丰县),战陈仓、齐昊(乾县),战废丘(兴平),故东进咸阳”,这是北上之路。这条路最长,但是比较平坦,嘉陵江水路运输方便。从汉末到南北朝分裂时期,汉中、关中、四川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大部分都是沿着嘉陵道进行的。隋唐都城长安、汉中、四川成为唐朝的大后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战争。长安、南郑、成都之间的交通非常频繁,秦岭嘉陵路沿线有很多驿站。仅大三关到宝鸡的距离不到100公里,就有15之多。

二包斜道:从眉县谢玉关到嘴头(太白县)的公路,沿石头河,跨过秦岭分水岭,沿红岩河谷,经白云镇河王家塄,到留坝县江口镇,再下包河经五管驿、马道驿,到达宝成汉中,全长380公里。褒斜道的创制可能始于战国时期,《战国策·秦策》中有“栈道千里,通蜀汉”的记载。《包斜路石门——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一文指出:“这条千里栈道包括从汉中到四川剑阁的包斜路和金牛路。”秦汉时期,褒坡道已成为重要的通道。《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栈道千里,万道不通,惟赞其斜枢纽口”的记载,可见这条路是关中与韩曙经济联系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还修建了褒扬坡道。“永平六年,汉中郡以书信方式接收广汉、蜀郡、巴郡民众2690人,开通赞(斜)道。当时宝中县有桥(亭)六百二十三座,桥五座,路一百二十九里,邮亭邮局六十四座官庙。用“火烧水激”法开凿的石门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汉代驿道都设在褒匝道,说明这里交通和客运繁荣。经过唐朝的多次修建,褒斜道被政府指定为驿道,并设立了邮局。唐天宝十五年(755),唐玄宗李隆基入蜀,即走上褒、倾之路。

三绰罗道:从周至罗峪口沿罗瑜,经后旗子,跨过兴隆岭,沿酉水河经华阳至洋县,全程425公里。这条路线主要用于军事活动。正始二年(244),魏将军曹爽出伐蜀。甘禄二年(257),蜀将姜维出路攻魏。到了唐代,罗罗路一度繁华,成为长安到四川最短的道路,沿途客栈多达11家。建安四年(783),德宗避南郑之乱,光明元年(880),熙宗入蜀,取罗罗。

四经路:从长安沿丰河,越过秦岭,经宁陕、石泉至汉中。这条路有新旧两条线路。这条古道是汉魏时期沿池河而下到石泉的。六朝以后的新线是经过江口、宁陕到石泉520公里。元二年(115),东汉皇帝安帝先叛羌,断陇道,入益州,据汉中。因西虐残,断桥,影响嘉陵、保协两路,导致子午通道不通。严光四年(125),刘安迪委托益州刺史截子午道,过褒坡道。唐代“抚州产荔枝,经西乡驿沿伍兹入谷,至长安不过三日”。在秦岭所有的道路中,子午路是最被忽视的。天宝年间,新鲜荔枝从四川涪陵运往长安,走捷径子午道,保持荔枝色香味不变。

守住秦岭谷道,拒其出口,汉中就安全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对照三国时期来看:

三国鼎立形成后,蜀汉守汉中保益州。从丞相、傅到将军都是汉中人。魏将曹真、曹爽率军欲攻,均被拒之门外。决心北伐的诸葛亮亲自坐镇汉中,把汉中建成北伐的前进基地。诸葛亮死后,蒋琬主持蜀汉军事。曾经有一段时间,蒋琬在汉中驻扎的时候,打算多坐几条船。他想带着韩冕东进,攻打维辛(今陕西安康西北)和尚勇(今湖北竹溪),以调节中原。蒋琬后来搬到了涪城。与此同时,曹爽和夏侯玄领兵从洛古攻打汉中。当时汉中、蜀汉的兵不到三万,众将都很害怕。他们要守城,等不到涪城援军。蜀将赖叔全力主张王平死守醒狮城,夺危拒之。汉主也派费祎率军来救,魏军大败而退。之后,费祎回到汉中。

姜维主持蜀汉军事时,对汉中的防务进行了改动。此前,蜀汉对汉中的防御策略主要是建立军事据点,守卫危险,控制秦岭谷道,拒绝其出口,使敌人无法脱离危险。姜维改变防守策略,从四面撤走守军,集结屯汉、乐尔等城,筑墙清野,试图引敌入地,待其粮草疲惫时再打退。这个变化后来被证明是一个错误。如果说姜维致力于汉中,那么,以姜维的战术能力,这种战略可以算是积极防御的方案。其实就是把“败走千里邀一日战”的不利局面交给魏军来承担。而姜维对魏用兵的重视,远在陇西。这样看来,撤掉秦岭口周围的驻军,确实是一个错误。后来姜维避灾安身于中野(今甘肃临潭西南),但汉中的防守仍未调整,犯了致命的错误。

从蜀汉建国到灭亡,汉中经营的得失一前一后,可以看出汉中地区对南方的重要性。汉中对蜀汉至关重要。蜀汉建都四川,但军事重心在汉中。就守而言,在汉中从丞相、傅到大将军;在进攻上,汉中也是蜀汉北伐的前进基地。汉中不守,川门大开,蜀汉难建国。所以,黄权把曹操取汉中比作“斩断蜀人的手臂”,杨红强调“汉中失守,蜀国就没有了!”由于姜维改变了北伐的战略重点和汉中防御战略,蜀汉的国防出现了严重缺陷。曹魏灭蜀,及时利用了这个缺陷。

再来看看汉中南面的屏障——大巴山。

大巴山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分界线。狭义的大巴山仅指川陕鄂三省交界地区的米仓山和大巴山。它从东到西绵延500多公里,所以它被称为李倩。简称巴山。广义的大巴山是川、甘、陕、鄂四省交界山区的总称,包括米仓山西部的摩天岭和大巴山东部的神农架。大巴山位于北部的秦岭地槽和南部的四川地台向斜之间。由于受南北构造线的控制,山体呈现出一系列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规则平行褶皱带,但东西部略北,中部略南,故称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地层古老,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和砂岩,局部有花岗岩分布。前两种喀斯特地貌,如多峰丛、溶洞、地下河,著名的有广元龙洞、旺苍黄洋洞、通江中峰洞。山脊由坚硬的结晶石灰岩构成,上升剥蚀后气势磅礴。海拔2000米左右,距离无锡太平山2797米,距离湖北神农架3105.4米,为最高。

从汉中经大巴山到四川主要有三条通道。

一剑阁路:汉中→勉县→广元→剑阁→梓潼→成都。这条路又称路或金牛路,连接褒道和斜道南段,是历代汉中通往蜀国的大道。这条路从陕西省勉县西南出发,穿过棋盘岭进入四川,顺嘉陵江河谷而下,穿过广元市的朝天岗到达赵华。从这里可以沿着嘉陵江去阆中、南充、重庆。陆路西南经剑门、绵阳,到达成都。

剑阁路是入蜀咽喉,凡从汉中入蜀者,必控制此路。当灭蜀时,钟会去了汉中,很快越过阳平关到了剑阁。此时的姜维表现出了出众的战术能力,摆脱羁绊,迅速归队,退守剑阁,拒绝钟会大军。钟会的军队被剑阁拒之门外,一时也无可奈何。剑阁的风险由此可见一斑。从南北朝到金元的1000年间,每当蜀国有乱子,金牛道便是战场。明太祖派傅友德攻川时,也指出“川闻我西征,必阻金牛于北...并为金牛入川盖正道”。历史上这条路有很多关隘,如阳平关、武定关、鉴真关、棋盘关、剑门关等,都很有名。

二密仓路:汉中→南江→巴中→平昌→渠县→合川→重庆。这条路是以米仓山命名的。从汉中往南,沿汉水支流涟水谷路、嘉陵江支流南江,到达巴中地区,继续顺流而下到达重庆。是汉中连接川东的主要通道。三国时期,张合防守汉中,从米仓路进军巴中,在渠县巴阳山被张飞击败。宋绍定四年(1231),蒙古军入侵扬州,由米仓路直取霸州,南宋夏川四路全部失守。

三阳八路:即北接伍兹路的荔枝路南段,从汉中经西乡县向南,经万源、大仙,到达重庆、涪陵。

这两座山横跨汉中南北,易守难攻。但仅此还不足以成就它的历史地位。这就不得不提汉江了。汉江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从小泉眼中流出的山泉汇成溪流,然后向东流去,冲破秦岭、巴山的阻隔,奔流三千多里,最后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汇入长江。汉江是由三条河流汇合而成的。中原故里称之为“大河”,南源为“戴宇”或“南河”,北源为“曲水”或“黑河”。三条河流汇聚成汉江,在山石间荡来荡去,一脉相承,最终形成了荆楚汪洋。汉中盆地是这三条河流的杰作。冲积盆地肥沃富饶,不仅容纳了因改朝换代、战乱和饥荒而产生的流民,还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朝代——汉。

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加冕汉中王的时候,这个小盆大概让刘邦气得似乎都不愿意走了。但他的顾问萧何说:“天汉的名声很好。”。我想萧何考虑的不仅仅是汉中南北之危,更是汉中盆地有汉水哺育,可以借此东山再起,成为“帝王之地”。历史证明是对的,汉水成为了汉朝的发源地。“汉民族”、“汉文化”、“汉学”、“中国人”这些名称都是因为汉朝而定型的,汉朝以汉水命名,起源于汉中。刘邦登基为帝时,以发迹之地命名新建立的王朝。当帝都长安的光辉普照大地的时候,作为“兴王之地”的汉中也迎来了她的辉煌。

东汉末年,张鲁充分利用了这片冲积平原的肥沃。他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积攒下来的粮食帮助乱世的灾民,让战火永远笼罩在秦岭巴山外,汉江奔流的山谷里。但是,这样一片险要而肥沃的土地的安定安逸注定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被打破,曹操成功地扮演了这个角色。不一会儿,诸葛亮在这里驻扎了军队。没有汉江的灌溉和秦岭的险要,八年六伐魏是不可想象的。虽然我们可以从成都运输粮草,但我们知道大巴山同样不可逾越。

今天,汉江在中国大陆仍然是一条未受污染的河流。它干净的水可以被人们直接饮用。它藏身于陕西、四川、河南、湖北等人口密集省份的夹缝中,维持着中国仅存的“田园”,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茶叶产地和水源地而存在。虽然她的运输任务已经结束,但她仍然主宰着她所经过的城市的生活。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汉江将在三年后让北京人喝上他们香甜的牛奶。

可以说,秦岭、大巴山、汉江共同造就了汉中独特的军事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重镇。没有了秦岭和大巴山,汉中在汉水的灌溉下依然可以延续其富饶富饶,但没有危险可循,只能“从大家中消失”;同样,如果没有汉水,只有两座山危在旦夕,怎么会有肥沃的土壤养活刘邦和诸葛志华呢?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假设。汉中,两山一水之间,南控巴蜀,北连关中,西接甘肃甘肃,东临河南湖北。这种特殊的军事地理环境注定是乱世的斗争焦点,也是盛世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