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在过去和现在都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是经典性病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也是旧中国三大慢性病之一。

解放前,该病在我国大中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1964年,中国向世界宣布梅毒已基本消灭。近年来,由于频繁的国际交流,梅毒死灰复燃。

该病有以下特点:

①病程是慢性进行性的。如不进行驱梅治疗,梅毒可从局部病灶扩散至全身,经过3~5年的潜伏期后转为慢性坏死性病灶,破坏全身所有重要器官,甚至因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②在发育过程中,可侵犯人体任何器官和组织。这种疾病在初期梅毒时只限于生殖器。二期梅毒、晚期梅毒、胎儿梅毒都侵犯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出现各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③可出现隐性病程。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时隐时现,其自然病程也有一个隐匿期。所以有可能临床症状消失,血清反应仍为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复发。有的甚至终身不露痕迹,有自愈倾向,但容易复发。

④血源和胎盘感染。二期梅毒患者的血液中有梅毒螺旋体,一旦是供体,可直接引起受者的二期梅毒。孕妇患有早期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传染给下一代。

⑸对药物敏感。病原体对抗梅药物非常敏感,所以早期及时的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体内所有的螺旋体,彻底治愈。

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在暗场显微镜下呈白色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梅毒螺旋体。

梅毒是一种典型的性病。根据医学历史学家的研究,梅毒起源于美国。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梅毒通过水手和士兵在欧洲和亚洲迅速传播。16世纪以前,中国没有梅毒的记载。约1505,梅毒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岭南地区,当时称为“广东疮”、“杨梅疮”,后梅毒传入内地。古人陈思成所著《真菌性溃疡秘录》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梅毒专著,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梅毒的流行情况。梅毒最早是在公元16世纪由葡萄牙人带到中国的。古称柳病、杨梅疮、霉疮、秽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一度消灭了梅毒。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梅毒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几乎可以侵犯全身所有器官,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和黏膜;晚期特别容易侵犯除皮肤、黏膜外的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感染途径是性接触。特别是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1年内传染性最强,一般疗程越长,传染性越弱。感染4年,一般接触不传染。此外,在怀孕或分娩时会感染胎儿,接吻、毛巾、餐具、输血等也会传染。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晚发病时间不同,但梅毒的病程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梅毒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是一种对人类有严重致病性的螺旋体,可以侵犯任何器官,产生各种症状。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所以梅毒是唯一的传染源。获得性梅毒主要通过性交传播,少数可通过接吻传播,偶尔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不治疗的梅毒患者在感染后一年内传染性最强,病程越长传染性越弱。感染四年后,性接触一般不传染,但仍可由胎儿传染给胎儿。

一般认为梅毒起源于美国。哥伦布的水手于1493年在北美染上梅毒,并带回西班牙,很快在欧洲流行开来。后来在传播中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20世纪40年代末全球梅毒患病率显著下降,60年代再次上升,70年代略有下降,但最近10年再次上升。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增病例300万例,尤其是美国,年发病率增加10%-15%。梅毒大约在1500年传入中国。1505年在广东首次发现并有记载,当时为“广疮”,后称梅毒,由南向北传播,波及全国。1949之前发病率很高,居五大性病之首。当时一些少数民族的发病率高达48%。个别部落几乎遭受种族灭绝。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防控措施,1959基本消灭了梅毒。近几年又死灰复燃,各地发现不少梅毒患者。从1984-1988 * *广州50例,1993之前,每年梅毒报告不超过40例,1993 40例,1994 159例。据性病防治中心报告,全国共报告梅毒病例1870例,191997例,1993例,2016例,1994例。梅毒发病率在1993年为0.81/1万,在1994年增加到L.72/1万,在195年增加到3.91/1万。随着东南、南方沿海城市的快速增长,福建省梅毒报告病例数已超过连续多年位居首位的新疆。梅毒是危害个人、家庭和社会最严重的性传播疾病,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积极预防,绝不可掉以轻心。

临床表现

第一,获得性梅毒

有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的病期在感染后两年内,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晚期梅毒的病期在感染后两年以上,即三期梅毒。

一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3周(10-30天)。它的主要损害是下疳,这是梅毒螺旋体最初入侵并在此繁殖造成的。典型的下疳是无痛的红色硬结,硬如软骨,基底部洁净,表面有少许渗出物或薄痂,边缘整齐。损害次数多为单次或多次。它发生在外生殖器。男性多发生在包皮、冠状沟、龟头或阴茎系带。男同性恋经常发生在肛门和直肠。女性通常发生在大阴唇,但也发生在子宫颈。通过与感染者接吻,下疳可发生在嘴唇、下颌骨和舌头、眼睑、手指和乳房,有时可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淋球菌性皮炎,然后才痊愈。硬下疳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如果不治疗,下疳会在2-6周后消退,不留疤痕。

二期梅毒。未经治疗的患者一般在感染后6周至6个月可发展为二期梅毒。是由于一期梅毒硬下疳中的梅毒螺旋体通过淋巴管到达淋巴结后,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早期可出现发热、乏力、头痛、咽痛、肌肉痛、关节痛、厌食等全身症状。一半以上的病人有全身性淋巴结病,偶尔有肝脾肿大。血象可能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大约70%的病人有皮疹,称为梅毒疹。梅毒疹可有多种不同的表现,一般呈对称、广泛分布,无瘙痒感。

(1)黄斑梅毒(玫瑰疹)。这是第一次梅毒疹,为红色、棕色或色素性玫瑰疹,一般先发生在躯干。后来发展到四肢、手掌、脚底。红斑呈圆形,基本对称分布于手掌和足底。这也是梅毒俗称“杨梅大疮”的原因。

(2)丘疹性梅毒疹。这是由于病程的发展,部分斑疹可增厚演变成丘疹。好发于躯干、臀部、小腿、手掌、脚底、面部。可表现为斑丘疹、丘疹、鳞屑性丘疹、环状、银屑病样损害。

(3)扁平疣。这是一种发生在皮肤褶皱和潮湿部位如外生殖器和肛门周围的丘疹。破损处光滑、厚实、平整、扁平,表面有一层灰膜,并有大量梅毒螺旋体。扁平湿疣比其他二期梅毒传染性更强。

(4)约30%的患者有口腔黏膜病变,称为黏膜斑。破损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色的薄膜,里面含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片状或弥漫性脱发可发生在二期梅毒的过程中。一般脱发是可以自愈的。二期梅毒有时很危险。

以及神经系统、骨骼或眼睛等器官。

二期梅毒的症状和体征是:通常持续数周,会自行消退,如不治疗,L-2年内常复发。

三期梅毒。感染后两年多才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晚期良性梅毒。其基本损害是牙龈肿胀,这可能是由对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炎症反应引起的,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显微镜下,活动性病变为肉芽肿,陈旧性病变为广泛纤维化。牙龈肿胀一般不会发现梅毒螺旋体。这种炎症可以侵犯任何器官,但最常见的是皮肤和骨骼。皮肤损伤包括真皮或皮下结节、溃疡性结节和牙龈肿胀。结节常发生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呈不对称簇状分布,无痛,进展缓慢,逐渐溃烂。溃疡一般从中央慢慢愈合,留下疤痕。皮肤牙龈肿胀为单一硬结,逐渐增大为浸润块,塌陷后形成溃疡。在疾病过程中,一些区域会自愈并留下疤痕。如口腔黏膜、鼻黏膜受累时,可导致鼻中隔、软硬腭穿孔,骨损害主要有骨膜炎、牙龈肿胀等。

(2)心血管梅毒。可能有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等。

(3)神经梅毒。可能有脊柱结核、麻痹性痴呆、视神经萎缩等。

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通过胎盘由母亲传给胎儿,常引起早产和死产。

1.早期先天性梅毒。症状出现在两岁以下的人身上。主要表现为鼻炎,此外还有咽炎、消瘦、失眠、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骨软骨炎、假性麻痹等。皮肤的粘膜病变包括丘疹、鳞屑或大块瘢痕疹、扁平疣、粘膜斑等。

2.晚期先天梅毒。症状出现在两岁以上的人身上。表现为固体角膜炎、鞍鼻、剑柄、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等。其他的一般和三期获得性梅毒差不多。

3.潜伏梅毒(隐性梅毒)。未经治疗的二期梅毒的症状和体征往往自然消退,进入无症状期,称为潜伏期。如果不治疗,患者通常会在两年内复发。两年以内的患者称为早期潜伏梅毒。两年以上的患者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很少复发,但孕妇仍可将其传染给婴儿。潜伏梅毒除血清反应阳性外,无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