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学院的历史沿革
云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6。报告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边疆工作委员会专门起草,正式要求云南省委建立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机构。经云南省委批准,云南民族学院于8月8日正式成立,1956。时任云南省边委书记的孙玉亭任主任,时任省边委第三副书记、省委秘书长的侯任常务副主任。研究人员有范逸天、张凤岐、李文初、、、王军、黄朝峰、付、、高育等。1958省委任命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贾敦芳为主任,侯为副主任。1962云南民族学院与云南大学历史学院合并。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退学了。中央代表团到云南考察,对民族认同进行调查研究后,收集了一些材料,但以前的调查有限,侧重点不同,所以可利用的材料有限。党和政府迫切需要更详细的民族调查数据,进一步研究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问题,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和工作被提上日程。最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任务是在4-7年内基本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尽可能收集社会历史发展的资料,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对各民族的各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计划,在65438年至0956年的7年时间里,有计划地派出调查组,完成全国所有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调查;1958完成少数民族概况汇编;在此基础上,编制各民族的民族志,到1962完成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全部工作。云南调查小组分为西双版纳傣族群、德宏傣族群、耿马傣族群、景颇傣族群(有阿昌族)、佤族群(有德昂族、布朗族)、傈僳族群六个调查小组,分七个小组到各地收集资料。然后组织力量对白族、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进行调查。从1956到1958,调查组整理了很多调查报告。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调查团和云南民族研究所在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六个佤族村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模式。独龙族的调查材料被认为“对研究原始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怒族、傈僳族等民族的调查材料“为研究原始社会如何过渡到阶级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壮族、苗族、布依族和傣族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特点。结合田野调查,为了更好地保存社会改革前少数民族的信息,我们开始组织拍摄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的科学纪录片。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收集了一些被视为少数民族最重要、最典型的社会形态的材料,为今后一个时期众多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对我国民族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58年8月,更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二阶段开始。调查的第二阶段,要求调查大纲与简史、简志的编纂大纲基本统一。由于任务紧迫,我们把更深入、更全面的调查放在一边,集中力量编写“民族问题三系丛书”。“民族问题三系丛书”积累了大量资料,成为今后“民族问题五系丛书”的重要基础著作之一。1960冬后,虽然有一些补充调查,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参与者的主要注意力已经转向“民族问题三大丛书”。同时,随着50年代末60年代初困难时期的到来,也出现了资金困难。总的来说,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基本告一段落,即1964。
回顾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应当肯定调查人员之辛苦,参与人员之多,调查区域之广,文字材料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次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民族自治地方概况》、《少数民族简史》、《简志》三大系列丛书,形成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情况。少数民族社会史调查结束后,一些学者转向研究,同时也进行一些个别零星的田野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队联合组织的《彝族简史》编纂组于1960年撰写了《彝族简史》初稿,并于1961年5月送往四川成都讨论。65438-0963年,马尧、苗鹰的《从西双版纳看西周》分三期发表在《学术研究》上,对西双版纳傣族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成为这一时期一些民族学家关注的焦点。宋恩昌等人在云南省宁蒗县调查时发现的母系材料(宋恩昌:纳西族母系家族,民族团结8号,1962)一直为民族学家所关注。从1962年冬天的至日到1963年春天,颜如仙、刘耀翰、詹、宋、王成全、周玉东等考察了泸沽湖周边永宁盆地的母系遗迹,高兴地发现了展示典型母系氏族生产、生活和婚姻的新例证。在缩短战线、精简队伍的情况下,云南民族学院的研究人员继续进行补充性的社会历史调查,直到1966年夏天被迫停止。
1973秋,受中共云南省委委托,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如、王宁生、王宏道、、易文庚、夏广福、江、尤中、邹启宇等,开始写云南民族史,也就是云南古代民族简史,65438+。《云南古代民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6月出版1977。
此外,不时进行零星调查。如1976年夏天,中央民族研究所的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邵、云南的王宁生,到西双版纳对傣族历法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以云南少数民族田野调查闻名的宋恩昌,在文革前做了很多调查,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文革结束后,他整理出版了许多以前的调查报告。(1979-1984)
1978年,根据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指示,成立了在“文革”中被撤销的云南民族学院。1979 65438+10月云南民族学院正式恢复。由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牵头,云南民族学院分管,副院长董子健任主任,王树武、王宁生、魏德明任副主任。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有宋恩昌、王鸿道、张凤岐、易文庚、王钧、许鸿宝等人。从1980到1984,、高立石、、阎、朱、傅育瑶、、道世勋、王、、、李子全、何志祥、赵佳雯、王竹生等。1984年,云南民族学院正式划归云南民族学院唯一领导,下设民族学、民族史、语言、艺术、教育、考古、宗教、经济八个研究室。云南民族学院继承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工作基础,继续关注云南少数民族。
中国民族学院成立于1980年6月,马尧教授任副院长。此后,先后在昆明、西宁、南宁、北京、四川乐山、吉林延吉、云南景洪等地举办学术研讨会,黄惠坤还担任了副会长。王宁生、宋恩昌、、何均为学会会员。
198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在云南民族学院成立。主要人员有宋恩昌、董、雷洪安,宋恩昌兼任站长。主要开展包括汉族在内的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调查研究,并不定期以简报的形式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汇报相关科研情况。1984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撤销,与该所宗教研究室合并。
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谢健博士访问云南,在我院王军的陪同下,对昆明东郊彝族萨美人进行了走访调查。之后,谢坚博士写了一本书《昆明东部的萨美人》,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1982年5月至9月,云南民族学院派出由蔡嘉琪、杨玉祥、赵佳雯、何志祥组成的调查小组,到怒江公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聚居区,杨玉祥、何志祥再次溯怒江而上。这是我院1979恢复后组织的第一次集体调查。调查结束后,蔡嘉琪和杨玉祥分别编写了《独龙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报告》和《滇藏高原调查报告》。
云南民族学院恢复后,为反映其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创办编辑了以下刊物:《民族学报》经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于1981、1982、65448创刊。本刊发表了国内多位知名学者和我院部分专家的学术论文。《民族学杂志》的出版发行在国内民族学领域影响很大,作为赠送给国外同行的礼物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民族研究杂志》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民族学研究期刊。《民族调查与研究》、《民族研究翻译丛书》、《民族考古翻译丛书》都是研究所的内部刊物。民族考古翻译(1981—1983 * *)已整理成三期;民族研究翻译系列从1981年编辑到1989 * * * 11期。从1983下半年开始编辑《民族调查研究》第一期,直到1998被迫停刊。* * *编辑出版49期,在国内外发表大量民族研究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1985-1995)
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民族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与民族卷》、《中国历史与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等辞书的编写和编纂工作。参与《中国各民族原始资料整合》等项目和作品的撰写。开展了以下重要的集体学术考察活动。1979 1月,国家民委召开“民族问题五辑”策划会议,成立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辑”编委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以及“民族问题三系丛书”的修订和出版工作陷入停顿。参与调查和编纂的人有的遭到迫害,有的已经改行,大部分资料和书籍都丢失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计划继续编辑、修订和出版《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调查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等5个民族问题丛书。
云南编辑组,即云南“民族问题五辑”编辑、修改、出版办公室,设在民族学院,宋恩昌、朱、高立世等人具体负责参与有关工作。1980-1989先后编辑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云南简史》、《25个少数民族简史及语言》丛书,出版了《云南8个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已经公布了几十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涉及尚未确定的25个少数民族和相关族群。还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文物》、《云南地方志》等资料集。1989期间,国家民委召开了“民族问题五丛书”工作会议,对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进行了总结,标志着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国民族学院和云南民族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学研讨会于2005年4月至6月在我院举行,1985。这是继1983在武汉举办第一届全国民族学研讨会后再次举办。来自20个省和地区的22个民族的6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次讲习班。本次研习班的授课任务有中国民族学会会长裘璞、林、金、、吴、李毅夫、黄淑萍、何、杜玉亭、、尤忠、、王树武、宋恩昌、黄惠昆、王景坤、杨德云。开设了民族学、世界民族学概论、世界民族学、中国民族学、中国民族学概论、民族理论研究、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民族艺术、云南民族古文化研究、民族学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等27门特色课程。
云南民族学院还以研讨会的形式对民族学家进行培训。6月1984日,6月11日至2月65438日,举办了“云南省首届民族调查研究研讨会”。招收的学员都是云南省各地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开设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学、民族历史文化等课程。点睛城民族志的调查与写作
1988-1992期间,云南民族学院组成两个调查小组,撰写《曲靖民族志》。傅育瑶、卢刚、雷洪安、刘刚、马等人完成了《曲靖民族志》,傅育瑶、雷洪安、、高力士、、张巧桂等人完成了《曲靖民族志》。《曲靖地区民族志》德宏民族出版社7月出版,1996。1984年期间,日本女学者横山弘子访问云南,在王钧的陪同下,走访了昆明近郊的彝族、鲁南石林的撒尼人和大理的白族。
65438年3月2日至0985年9月,由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山本秀树(社会学)、福田一郎(民族植物学)、森山昭郎(政治学)、段丽阳麻昌(文化人类学)组成的学术代表团应邀访问云南民族学院。在这次学术交流中,中加作了如下报告:的《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的《少数民族经济》、田的《云南少数民族与植物》、宋恩昌的《少数民族社会结构》、的《年民族学动向》、严的《少数民族艺术》、福田一郎的《尼植物与民族》。
根据中国云南民族研究所所长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云南研究所代表山本秀吉于1985年3月8日签订的学术交流协议,云南民族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王、助教刘刚、云南民族研究所副校长黄惠坤等四人应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校长先生、该校云南研究所代表山本秀吉教授邀请,导演王树武等人赴日本东京、京都、大阪,参观了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早稻田大学、北方语言研究所、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东京历史博物馆、藤井赛城会邻馆、NHK(日本国家广播电视台)东京总部、京都放送局、大阪放送局,会见了日本社会学家和日中留学协会相关人员。
此后,云南民族学院一直与外国保持着联系。1990-1991年,云南民族学院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泰国、台湾省等学术机构的十余批专家学者,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交流报告会和一次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即1991年初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petermetoaif教授主讲“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变迁与成就”6月初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Freddamon教授主讲“地域格局与库拉商圈研究”7月1990与东京女子福田一郎65438-0992,我院王军、刘广智作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术代表团成员赴日访问。民族研究所中青年学者在民族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民族经济学、影视民族学、民族学系现代化、民族教育、民族宗教、民族语言、跨境民族研究等学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这些新学科的开辟和兴起,很好地促进了云南民族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使该院成为重要的民族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