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数据
民族概况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广西最多。1990人口1548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为16178811。它使用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支。“壮锦”享誉海内外。南宋时就有了方块字组成的民间字。但用途并不广泛,多用于写地名、编民歌、记笔记。1955年创制并推广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语,1982年进行了部分修订。
壮族,由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形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万人,主要居住在文山,红河、曲靖也有部分。在1965统一壮族名称之前,壮族有很多自名和他名,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弄人”、“沙人”、“土辽”等。
石灰岩在壮族地区分布广泛,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区。落基山脉有洞穴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天下”的景区。这个海岸盛产各种珍贵的海鲜,尤其是南珠。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水果也很丰富,而且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茴香油,是壮族地区的知名特产。
历史
壮族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土著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分支,南宋时称铜仁、丁琪媛。明清等于土,依附等于沙。
岭南地区自古就有人类居住,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柳江人和甘前辈,来宾县麒麟山人和荔浦县荔浦人。都安县的干岩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鸡岩人,田东县的墨锭洞人,灵山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居住的地区恰好是壮族先民的活动区域,也是今天壮族聚居的地区。基于此,我们认为壮族是这些古人类的后裔之一,壮族是一个土著民族。
据文献记载,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岭南。如《王会篇》在描述中国南方各民族对周朝的贡品时指出:“因中国南方邓、虢国、大马子、、白蒲、九军,请献珍珠、龟甲、象牙、闻喜、、菇鹤、短狗。”这里说的“欧登”和“桂果”就是当时岭南地区的人。文中还提到了南方的土特产,如“路人、竹子、的斋、苍梧的翡翠、屈的……”诸如此类。提到的“路人”和“苍梧”大多生活在今天的广西。《桂果》、《山海经》说:“桂林八树在番禺之西”,桂林郡在秦;《路人》朱庆师曾《逸周书训释》说:“路声近罗,疑是罗月”;苍梧,《礼记注》云:“苍梧在周楠越地,楚、吴起于南方,故有洞庭、苍梧。“这些人是岭南地区的原始居民之一——壮族的祖先。这两个部落,Xi瓯和骆越,从东汉开始,逐渐演变为吴胡、、辽人、铜人等。
“通”这个国号出现在南宋时期。稻作人李增波在宋理宗的“奏折”中曾提到,宜山有“孩子”。宋代诗人朱复进一步指出,南方有五种“穴居人”:苗、瑶、寇、童、仡佬。以后的朝代多以“通”为名,而到了明代,“通”这个名字被引用的越来越多,但也往往伴随着“要”。到了清朝,“通”这个名字已经在广西各地被引用。1949经过深入调查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将广西、广东、云南称为“布庄”、“布图”、“布农”、“布龙”、“布诺”、“布依”、“布民”。后来因为“通”字含义不够明确,容易读错,1965年在总理倡议下,将“通”字改为“庄”,将“通”字改为“庄”。
虽然壮族的名称代代相传,但其主要来源是:欧-欧-罗-Xi-欧-罗-越-乌-胡-里-辽-通-沙-弄-壮,这是一脉相承的。(参考黄显范《壮族通史》。)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天广西和云南的壮族就与当时的中原人民有着密切的交往。历史上,壮族人民擅长种植水资源丰富的水稻,而妇女擅长编织和刺绣。织成的壮布和织锦都以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而闻名,独特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方面,男性和汉族没有太大区别,女性则五颜六色。他们特别喜欢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在鞋、帽、胸袋上绣出图案、人物、鸟兽、花卉。
规定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时吃三餐,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午餐和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餐和中餐比较简单,一般是粥吃,晚餐是正餐,干饭吃的多,菜也比较丰富。大米和玉米是壮族地区丰富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的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北京白菜(大白菜)、大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羽衣甘蓝、空心菜、萝卜、苦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是蔬菜。煮是最常见的,还有腌制蔬菜的习惯,如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烹饪时加入猪油、盐和葱花。
壮族人爱吃任何一种畜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在一些地区,他们也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煮熟,然后切成方形块,再放入调料回锅。壮族人习惯把新鲜的鸡鸭鱼肉和蔬菜做成七八成熟,然后把蔬菜放在热锅里炸熟再出锅,这样可以保持菜肴的鲜美。
壮族人喜欢狩猎和烹饪野味和昆虫,对三七的饮食很有研究。用三七的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制,嗜酒,口味辛辣酸辣,喜欢吃脆香的菜肴。主要特色菜有:辣血、烧腊、庄家烤鸭、咸肝、酥炸蜂、五香豆虫、炸虫、皮肝、姜兔肉、白花花炸田鸡、舂鸡。
壮族人也酿米酒、红薯酒、木薯酒,都不算太高。其中黄酒是节日和招待的主要饮品,有的黄酒叫鸡胆鸡杂酒,鸡杂猪肝酒。一口喝下鸡杂酒和猪肝酒,把留在嘴里的鸡杂和猪肝慢慢嚼碎,既能解酒,又能当菜吃。
典型美食:壮族的名菜小吃很多,主要有:马蹄竿、生鱼、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子、状元柴火、白切狗肉、劲脆鸡、红烧断面狗、龙抽。
建设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人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成白色,屋檐上绘有装饰图案。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壮族人,他们的村屋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风格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式两种。
甘兰,也被称为木楼和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大部分是两层。楼上一般是3天或5人间。下层是木质建筑柱脚,由竹片和木板构成。它可以用作牲畜的马厩,也可以用来堆放农具、木柴和杂物。有些还有阁楼和附属建筑。一般干篱笆都是依山傍水,面朝田野,前景广阔,采光好。一个寨子,一个社区,整体而言,宏伟壮观。有些村子,家家相连,融为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客厅的格局各有特色。龙胜县龙脊乡壮族的树干围墙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中间是公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边角落是女方家,有一个小门与公房相通。主妇的房间在右边的角落。丈夫的房间在大厅右侧的外面。客房在前厅的左角,女生房间在右角楼梯旁边,方便她们和男生交往。这种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夫妻分房居住,沿袭古代习俗。目前主围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连衣裙
壮族男子常穿双排扣衬衫,纽扣用布扎紧。在胸前缝一个小口袋,配合腹部的两个大口袋,下摆向内折成宽边;裤子短而宽,有的是打底裤;有刺绣图案的头巾。蓝色和黑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爱好,她们喜欢穿长裙和短外套,头上戴着蓝色的绣花手帕,腰身精致。夹克分为双排扣和偏置两种。右手衬衫,衣领、袖口、下摆都绣有彩色花边;穿着肥大的黑裤子。还有黑色的百褶裙,上面是五颜六色的刺绣,下面是五颜六色的布贴,色彩夺目。扎着布,绣着腰,戴着绣着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集时穿绣花鞋、绣花垫肩。
规矩
壮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任何一个壮族村落做客的客人,都被视为全村的客人。经常是几家轮流请他们吃饭,有时候一次吃五六个。平时,我们有互相拜访的习惯。比如一户人家杀猪,我们要请村里每户一个人吃一顿饭。一定要在餐桌上准备酒招待客人,这样会很隆重。敬酒的习俗是“喝一杯”。其实是用白瓷勺代替杯子。
客人到家,会尽量给他们最好的住宿,尤其是老人和新客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等年纪最大的老人坐下后才能吃;晚辈一定不能吃长辈没动过的菜;给长辈和客人端茶递饭时,一定要双手捧着,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或背着长辈递。先吃完的人,离开前要对长辈和客人一一说“慢用”;后辈整桌都吃不下。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鲁豫的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不要跷二郎腿、骂人或从老人身上跨过去。杀鸡的时候,鸡的头和鸡的鼻子一定要尊重老人。《鲁豫有约》中的老人,男性应称“爷爷”,女性应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到客人或负重的人,要主动让路。如果遇到老年人负重,要主动帮忙,送到分手。
禁忌
壮族人忌讳在农历正月初一杀生;一些地区的年轻女性避免吃牛肉和狗肉;前三天(有的是前七天),禁止女性让外人入内;尚未分娩满月的妇女被禁止访问她们的家。登上壮族人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人是禁止戴帽子和携带锄头或其他农具进入家中的,所以到了壮族家门口就要放下农具,摘下帽帽。唐火和澡堂是壮族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严禁用脚踩唐火上的三脚架和火炉。壮族青年结婚,孕妇是禁止参加的,尤其是孕妇不能见新娘。尤其是孕妇不能进产妇家。如果家里有产妇,禁止在门上挂袖子树枝或插刀。不小心闯进产妇家里的,一定要给宝宝起个名字,给宝宝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成为孩子的普拉蒂尼和干妈。
作为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壮族人民非常喜欢青蛙。有的地方壮族有专门的“蛙拜仪”,所以壮族地区禁止杀蛙或吃蛙肉。每当发生洪水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人民都会举行祭祖活动,祈求龙的保佑以求得救灾。仪式结束后,村口立碑,外人不得入村。
文化和艺术
壮族人还以唱民歌闻名,歌曲委婉,押韵,富有感染力。民歌包括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活技能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等。民谣以“苦歌”为主,如“长工歌”、“女子苦情歌”。壮族人还擅长舞蹈,有着悠久的“铜鼓舞”历史,节奏鲜明,舞步矫健。
壮族人善歌,一年一度的山歌会叫歌圩。农历三月初三是最隆重的。一万多人参加了大型歌会。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者的典型代表。歌会期间,男女之间举行抛绣球、摸蛋、吃五色糯米饭、唱壮剧、举行物资交换等娱乐活动。祝五谷丰登。壮族人在唐代就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悬崖峭壁上,有许多壮族先民绘制的岩画。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壮锦是著名的纺织工艺品。
许歌
许歌在壮族地区很受欢迎。各地的集市时期不尽相同,但一般以春秋两季最为繁盛。春天是春节后的一段多时间,是正月初四或者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三,三月十六等。秋天是中秋节之后的一个多时期,比如八月十五日或者九月九日十月十日。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会,频繁而常见。正规的歌会一般一年举办三两次,大的有几万人参加,小的有一两千人。不定期的歌会一般都比较小,30到50人,10到20人。博览会上唱的歌,主要是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理想的追求。其内容一般是见面歌、邀约歌、碟歌、新歌、情歌、誓言歌、送别歌等等。葛伟一般持续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会的除了年轻人,还有中青年。老人和孩子主要是“观战”,欣赏和判断。一些老歌手参加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年轻人当顾问。歌会很热闹。除了年轻人唱歌,还有歌手和商人。各种日用品,丝织品,食品糕点,鸡鸭鱼肉蔬菜应有尽有。事实上,葛伟也有公平的性质。
歌唱聚会/聚会
歌会不同于许歌,可能源自许歌。演唱会的时长不一定,只要有必要,随时都可以开。参加这场音乐会的人数从几千人到三二十人不等。音乐会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是表达壮族人民改变社会和生活的思想激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其内容一般从开场曲开始,再到献歌、竞歌、评歌、和声、学歌、团结歌等。一般来说,参加音乐会的都是成年人,他们对时政有一定的了解。
婚俗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的,但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现在流行呆在家里或者“坐在家里”,有些地方还在实行。房子大多和当地汉族的房子一样。有的地区居民住二楼,楼上住人,楼下堆牲畜。近年来有所改变,人畜分离。大部分服饰与汉族相同,但仍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各地有所不同。男人经常穿唐装。布料过去是自制的。过去有纹身的习俗,但现在已经改变了。饮食方面,喜欢吃腌制的酸味食物,把生鱼片当作美味佳肴。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大年初一,用大米做各种壮族妇女的粉饼。女人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的时候一定要送槟榔。除了祭祀祖先,还有自然崇拜,比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唐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和天主教,但影响不大。
在壮族的民居里,人们在路上遇到老人,一定要主动和老人打招呼,退到路边让老人先过去。当老人进屋时,应该请他坐在座位上。如果有人盘腿坐在老人面前,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重,会受到大家的谴责。
宗教
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祖先从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教。壮族人普遍祭祖,每个正殿的神墙都供奉着“天地为师之位”和祖先的神。
唐宋以后,先传入佛道,建立寺庙。1858后传入天主教,1862传入基督教,但均未传播。每个家庭都有供奉祖先的神龛。在许多地区,巫师和女巫已经占卜占卜。
历史人物
在每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都涌现出许多伟大或影响深远的人物。“一个文明所产生的男女——人的类型,恰恰表现了这个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就是这个文明的灵魂”。(1)壮族也不例外。因此,壮族优秀的历史人物总是层出不穷:罗成(荣成王)、梁丰(镇南王)、潘长安(安南王)、黄、阿侬(侬的生母、“王亚”)、侬(曾建“大理国”、“南天门”)、夫人(抗日英雄)、郑贤福(清代学者)、陆涛(黔军总司令、贵州巡抚)、 韦拔群(中国现代农民运动领袖)、魏国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甘(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先帆(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谭、黄蓉等杰出历史人物可谓书多。
假日和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龙段”(壮语,意为赶坝)。根据传说,这个节日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农(壮族)于1052年4月揭竿而起反抗宋朝的事迹。现在,龙段街已经发展成为富宁县壮、瑶、苗、彝、汉等民族人民交换物资、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和汉族的一样。
壮族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除夕到正月初一、初二持续***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间。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家家户户搞清洁,缝衣缝裤,置办年货,贴对联,做蛋糕,杀猪,包粽子。春节也是一个团聚的日子。凡是在外工作的,一般都会在年三十前回家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青年男女还经常参加文化和体育活动,如唱二人转、打陀螺、跳舞、球类运动和表演。除夕
家家杀鸡鸭,蒸红烧肉,粉瘦肉,做叉烧肉等等。晚餐八道菜里,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蹄和全鸡。米饭需要煮很多,留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贵。
除夕
每个家庭都要守岁到午夜,那时鸡叫,鞭炮齐鸣,辞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叫做“招牛精”(壮语叫“瓯魂怀”),意思是牛精还散落在地里,牛精又招回来了。新年伊始,牛又要为主人家努力了。“招牛精”开始,有人敲锣打鼓,吹笛子,吹笛子,全村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庄家过年包粽子,但除夕从不吃粽子。
正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
所有的游客都必须吃粽子。壮族的粽子是一种比较高贵的食物。粽子有大有小,大的一两斤,小的两三两,还有一种叫“凤沫”(特大粽子),一两斤。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馅料是去皮的绿豆和半肥不瘦的猪皮拌酱,装在粽子的心里面。烹饪后,它的味道是必须的。
陀螺仪接头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会举行一项著名的体育活动——陀螺节。时间从除夕前两三天到正月十六,持续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乐将”,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大如和田柚,重约一斤,有的小如鹅蛋,有的232。做陀螺,一定要选质量好的硬木。它的头应该是光滑的。“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绕几圈,直到你觉得合适为止,然后用右手无名指和小指捏住麻绳的尾端,迅速旋向地面,陀螺就会“呼呼”作响。一件质量好的上衣,再加上巧妙的旋转技术,要旋转七八分钟才会掉下来。比赛中打顶更是热闹非凡,胜者被尊称为“顶王”。据说从陀螺玩兴起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龙端街
龙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龙段”是壮语的音译,意为在宽阔平坦的地方相遇。相传北宋时,农为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率领广西壮族人民揭竿而起,节节胜利,建立了“南天”,自称“南王”,攻克南宁,破钦州,攻广州,影响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阜宁。北宋统治者为了平息农民起义,削弱叛军势力,将壮族民众遣散到贵州等地。临行前,壮族人纷纷聚集,依依惜别,催促乡亲来年再来团聚。从那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一直在外地生活的壮族人都会回家与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龙段”节。端午节始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持续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村,宰杀猪牛,在坝上搭起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住宿安排。届时,姑娘们将穿上无领开衫和边角有银排和刺绣花边图案的蜡染裙子,华丽的胸袋和绣花鞋,一切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勇的年轻人与女孩们相遇,载歌载舞直到日落。还有兴趣的可以继续跟着姑娘唱进村。
池丽洁
辣椒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和凭祥市壮族的一个特殊节日。“吃”在壮语中是“庆祝”的意思。壮族有庆祝春节的传统。然而,在1894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入侵我国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年轻人奔赴战场,英勇杀敌,保卫家园。正月三十,出征的将士凯旋而归。村民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糕,盛情款待,庆祝胜利,补过春节。自此,吃结逐渐形成。节日期间,人们舞狮,玩龙灯,唱歌跳舞,非常热闹。
拜亚节
广西镇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宰杀一头牛、一头猪、两只鸡、四十八条鱼,到拜亚山祭奠壮族妇女拜亚。那一天,男女老少都到场了,礼仪非常隆重。根据传说,拜亚是一个壮族村庄的首领。她带领壮族人民与官兵作战,失败后被杀。他们把她葬在了一座高山的山顶上,并称之为拜亚山。每年,在拜亚去世的那一天,壮族人民都要杀牛杀猪来祭奠她。这种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从未停止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节日——拜亚节。
注1:引自辜鸿铭:《中国人民精神序》,海南出版社,199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