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的历史
李,尖山村的一名中学生,元朝时从福建迁来。他最早生活在陶山李坑,一个堡垒,属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和书香门第。后来为了避乱,搬到桃山乡。因为这里是财富和诗歌的故乡,当时的人们都尊称为“桃山李元外”。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由于运牛胶(当地政府向朝廷进贡的贡品)之战,无力救助,又怕被政府掠夺。他们放弃了桃山的家乡,兄弟四散。有的住在汕头金沙,有的去潮阳西樵,而李荣刚和李荣刚。那时,邢和郑已经住在村子里了。李见他出身名门,家财万贯,欣然接受。同村三姓,互爱互助,共建家园。清朝初年,社会动荡,九军起义,占领揭阳城,导致他们攻打潮州府城,沿途劫掠村落。剑山位于潮界和界界交界处,所以遭殃了。村子被攻破,财物被抢,邢、郑两家损失惨重,纷纷搬走。另一方面,李在混乱之后重组了他的家并建立了他的产业。因此,尖山成了李氏家族的村落。
这尖山李原本是一个诗人和业主的家庭。从明朝初年到清朝末年,500多年来,优秀的家训传承下来,重礼义,提倡教化,所以人文兴盛。历年文士多,官员多,所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和九军活动的焚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封建残余得到清理,“四旧”灾难在“文革”中被打破,但重要的还是不少的。
据尖山村历史统计,自尖山村建村以来,进士1人,国子监5人,贡生4人,瑶生20人。其中,科举考试在明嘉靖四年(1525)和益友至隆庆武庚四年(1570)达到顶峰。在这45年间,李子穗、李、李三兄弟先后获奖,被称为“峰中三凤”。新中国成立后,尖山依然发扬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上世纪50年代,村文化站被省、地、县评为模范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