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树立哪些正确的消费观?

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有了独立的消费行为。在中学阶段,他们一般都有固定的消费基金(零花钱),有定期的自主购买活动。例如,在购买衣服、饰品、音像制品和网上交友方面,虽然高消费的学生不多,但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不强,在一些陈腐的“人际关系”影响下,难免会模仿。所以,良好的消费观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

现在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父母那一代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因为现在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受委屈”,而且随着家庭观念的改变,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观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花钱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他们很节俭,他们的孩子总是什么都有,但是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好呢?有些家长把零花钱放在孩子身上,是对孩子成长投资的一部分。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都是父母安排的,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但对于家长来说,高中生在各方面的花费更多,学习费用明显高于初中生。父母不惜支付学习中的正常费用,但与此同时,学生的生活费和日常津贴也在上涨。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消费心理特征:|

1,新奇。中学生正处于新奇好奇的年龄,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被社会上很多新鲜事物吸引,“尝试”的想法就成了这种心理的来源。

2.兴趣。据了解,由于一些学生是“追星族”,他们将每月的大部分开支用于购买偶像的磁带或光盘等。一般来说,主要的消费人群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关,换句话说,他们的兴趣爱好越广泛,他们花的钱就越多,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普遍兴趣广泛。

3.从众。周围都是同龄人,再加上很多同学家境都不错,所以特别容易产生攀比的倾向。这让很多人产生了“别人有的我也要”的想法,而当下的一些时尚题材更是推动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风流行。

4.失明。这种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建立在之前的心理基础上的,从众心理起主导作用。

古人说:“节俭是普遍的美德;浪费是一大祸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节俭养德’。培养艰苦朴素的习惯,可以避免铺张浪费,以德祛邪,有利于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有句话叫“看过去的圣贤和家庭,你会被节俭和奢侈打败。“纵观历史,从国家到家庭和个人,我们都对节俭感兴趣,却输给了奢侈。青少年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父母应该承担管教和引导的责任。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学校要开展消费观教育,在花钱上灌输“量入为出”的方法,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的责任,尽量避免享乐和铺张浪费的恶习,帮助我们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