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尔基的起源

同名的“富拉尔基”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许多城市与其他城市同名,这并不奇怪。当我得知有一个村子叫富拉尔基,而且和我居住的齐齐哈尔富拉尔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就无比好奇。一个是区,另一个是村。这两者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于是,我踏上了探访之路。

穿过起伏的群山,穿过原始森林,蜿蜒的道路,黑土地和若即若离的黑龙江。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富拉尔基村。这座藏在异乡的富拉尔基,位于黑河市爱辉镇何坤乡。这个名字最早是在爱辉的地图上看到的,然后当车进入何坤乡时,我看到了路边的“富拉尔基”路牌,这让我渴望探索这个奥秘。

车停在了村边,公路右侧是富拉尔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河市爱辉区何坤乡富拉尔基村村委会”和“黑河市爱辉区何坤乡富拉尔基村支部委员会”的牌子立在大门左右,最有效地印证了富拉尔基的隶属关系。公路左侧是富拉尔基村,院落宁静。两个喇叭绑在一根高高的柱子上,正在广播通知让村民在河边拉沙。村委会在组织管理上为村民服务。

砖房全是红色钢板,房子朝南。达斡尔车乐族的车轮装饰着房屋的外墙,院子里的手扶拖拉机已经取代了车乐。一位老人坐在院子门口。一问,老人90岁了,一直住在这个村子里。我真的需要找一个老年人来了解情况。没想到村里遇到的老人是理想人选。于是,我上前和老人攀谈。毕竟老人年纪大了,有些聋了,我就对着老人的耳朵大声说话。当老人知道我是来自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人,不远千里而来,特意来此一游时,特别激动,眼里闪着浑浊的泪光。老人的儿子,五十多岁的人,开着拖拉机从院子里出来在河边拉沙子。他听说我的来意后,热情地招呼我坐在院子里,声嘶力竭地喊回了朝河边走去的儿子。叶和孙给我讲了富拉尔基的来历。

老人姓郭,达斡尔族。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他和他的姑姑住在一起。据我姑姑说,爷爷那一代住在河对面的村子里。1900年,俄国人在江东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六十四屯惨案。数以千计手无寸铁的人被赶出家门,捆绑起来,驱赶到黑龙江,一些反抗者当即被打死。尸体从黑龙江上游一路漂下来,黑龙江无数尸体沾满鲜血。幸存的爬上西岸,看到岸边也浸满了血。为了生存,我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把这个村子叫做“呼兰哈里盖”,意思是红色的河岸。后来汉人按照这个读音,就成了富拉尔基,也就是现在的富拉尔基村。

俄国人占领爱辉后,村民流离失所,大部分开始逃往南方。达斡尔族是游牧民族,喜以水为生,南迁至嫩江岸边长期居住。其中吴、何、沃、郭、敖、莫等部落定居在烧锅屯(今齐齐哈尔市富拉区吉黑化厂东南),开始了新的生活。为了不忘记那段历史,他们还是把它叫做富拉尔基。后来有人因为思念家乡,不远千里回到黑龙江,站在河边。他们在对岸世代居住的故土已被俄国占领,再也回不去了,只好以黑龙江西岸的富拉尔基为家。“呼兰·哈日盖”——富拉尔基自此称呼,从未改变。

在《达斡尔族汉表》中可以查到,老人的郭姓是达斡尔族果洛罗氏的后裔。老人们五代同堂,年轻一代大学生不多。有的在黑河市工作,有的在外省工作。村里住着20多个后人,姓郭的占了全村一半以上。村里大约有70户人家,100多人。

告别老人,我走过几个院落,来到村子附近的黑龙江边。我想象着老人描述的场景。“富拉尔基”这个词太沉重了,它不在路牌上,不在村委会的牌子上,也不在老人的故事里。取而代之的是夹杂在滚滚黑龙江中,在我心中涌动...红河畔的富拉尔基,是一部达斡尔人的悲壮泪史。历史已经过去,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如今,红岸赋予了这个小村庄新的使命和新的希望。仅仅一句“在村边拉沙子”就足以说明村民们正在村委会的部署下建设红色河堤。

关于富拉尔基村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爱辉区爱辉镇人民政府公布的相关材料中有不同记载。1643-1645年期间,波亚克和哈巴罗夫率领俄军先后入侵黑龙江和京畿道流域的达斡尔人居住地,贾克萨(今俄罗斯赤塔州首府赤塔市)和托尔加(今爱辉镇)。当时不稳定的清政府忙于平定三番,采取居民迁入政策,将索隆、达斡尔人南迁到嫩江岸边。齐齐哈尔郊区的梅里斯和富拉尔基是达斡尔族酋长巴尔达奇的家族所建。1863年,清政府开始修筑东北边防。在黑龙江省高将军街口,萨布苏被任命为黑龙江省首任将军。齐齐哈尔、东布扎的士兵把索伦、达斡尔及其家属转移到黑龙江省总公署所在地爱辉市,驻扎在城南三十里,形成一个自然村。今天,何坤乡的富拉尔基村就是那时形成的。因为这个村子是由从齐齐哈尔富拉尔基迁来的达斡尔人修建的,所以他们就以村子原来的地方命名为“富拉尔基”。

黑河的富拉尔基这么惨烈,那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是怎么来的?传说有一个达斡尔族青年打猎时口渴难耐,由于周围没有水,生命垂危。这时,一位身着红衣的仙境女子飘然而下,在兴安山脉的伊勒库利山脚下系上银链,一条大河滚滚而下,拯救了青春。他们在大河上相遇,一见钟情。他们结婚那天,仙女在大江岸边,十里河岸边,镶了一颗红宝石,红光映着他们脚下的土地。所以这个地方叫富拉尔基,意思是红岸。他们的后代以渔猎为生。据《硕放·北城》记载,1649年达斡尔人在此建造战车,以捕鱼为生。1890左右,属于红旗八旗。

无论是嫩江边30万人口的富拉尔基区,还是黑龙江边只有70户人家的富拉尔基村,他们都是同根同源、血脉相通、语言相通、信仰相同的游牧民族。不管哪个版本,都是富拉尔基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