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实行的是什么经济结构?

(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改革前中国经济体制“一家独大、两家独大”的特征非常明显,完全符合传统计划经济的同一标准。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按公有制程度划分,城市工业经济所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农村,土地主要归国家和农村集体所有,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农产品指令性统购计划和相应的生产计划,并不具有完整的集体产权。

(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的强制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因为只是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而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来调控和管理经济运行。通过成立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的采用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进行全面控制。,而企业的业绩完全体现在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当局的偏好上。高度计划的指令性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周密的计划,但由于信息问题,计划往往是刚性的,缺乏灵活性。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资源的宏观配置,还要规划微观企业和个人的收支,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之间的配置。因此,在国家和政府之外没有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规划和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是行政命令手段取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被抑制到最低限度。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刚性指令导致配置效率下降,使得大量资源按照政府的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被行政指令取代,交易对象从商品性质上被消除。这就导致了人们寻求货币支付之外的其他支付方式,而以权谋私、搭便车的方式变相支付也是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6)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模式的核心是根据劳动者个人的贡献确定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和有劳动能力但不劳动的人之间进行分配。但是,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合作的社会化生产和团队生产过程,单个劳动者的边际产量和贡献率无法准确计量,给按劳分配规则的实施带来困难。从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实践来看,大多数按劳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这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降低,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战略考虑,采取了赶超发展战略,投入巨资发展城市工业和重工业。但由于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原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国,所以都采取了“以工补农”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违背结构平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了计划经济下经济结构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的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工业对农业的抑制。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断裂,这是后期改革起源于农村的根本原因。

(8)外部封闭经济。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级阶段,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在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虽然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贸易,并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质上是封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