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的逆袭:谁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明朝灭亡与宦官乱有很大关系。

自明朝中期以来,臭名昭著的宦官出现在宫廷中。如英宗的王镇、宪宗的知望、武宗的刘瑾、熙宗的魏忠贤等等。

按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已经给宦官戴上了层层“枷锁”,几乎断绝了他们所有作乱的机会和可能。那么,明朝的宦官乱局从何而来?谁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盒子?

明初的宦官其实过着卑微的生活。因为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对宦官集团印象不好。朱元璋曾对朝臣说:“这个曹(宦官)不是一千个好人,而是一千个恶人。”若用耳目,即耳目盖;用作知己,即知己病。"

他还认为,“其(宦官)在宫中是被禁止的,所以只能用于祭扫和使臣发号施令。预治兵之宜否?”汉唐之祸,虽名为宦官之罪,也是因为主人的宠信所致。要使宦官不能为政而备兵,虽欲乱,又能得到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的宦官是国家最严重的灾难,导致了一个朝代的灭亡。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朱元璋干脆不给宦官接触政事和军权的机会,只让他们做一些打扫卫生和跑腿的工作。

此外,朱元璋还出台了一些具体规定——

第一,宦官不准读书识字。据史书记载:“太祖制度初期,大臣不得读书写字。”

第二,限制宦官的上升空间。按照朱元璋的说法,宦官“不得担任外交大臣等文武职衔,不得加冕为外交大臣。官无四品,月一石,衣食在内廷”。

第三,衙门不允许与内部官员有官方往来。

第四,在宫门铸铁牌,上书“臣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首。”。

虽然朱元璋本人在洪武后期有时也会违规,比如派宦官传达赦免、军前观兵、查税、出国等,但总体上还是保持警惕的。

到了朱允炆时期,宦官的地位再次受到压制——如果他们在外出时稍有违法,当地官员有权直接护送他们到首都,并予以严惩。

这种情况下,宦官不想乱,就算想和普通官员交朋友,恐怕也很难。

宦官走到前台,是从朱迪的靖难之役开始的。

一方面,朱迪官邸中的宦官开始露出苗头。在靖南之战中,以郑和为代表的一批诸侯宦官忠心耿耿,与朱迪一起出生入死,受到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一批宫廷宦官也开始跃跃欲试。夺权篡位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当时很多朝廷官员宁愿被动应战,也不愿趟这趟浑水。但是太监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羽毛,所以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我听说朱迪非常依赖宦官,所以他主动叛变了。当朱迪还在北方的时候,南京朝廷的宦官偷偷给他送去了消息。当燕军从南方逼近江北时,一些朝廷宦官直接投奔朱迪的军营,“泄露朝廷实情”。

正如明末清初学人查继祚所总结的,“自颜始,不可名,士大夫多缩。”而宦官们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外人也会很多。文帝既然借锋,不能如祖训,形势使然。"

朱迪掌权后,奖励和提拔了一大批宦官。此前,宦官归吏部管辖。现在,朱迪已经把他们分开,直接服从了“司礼监”。不仅如此,皇帝还找人教他们读书写字,这让他们的地位前所未有。

但毕竟受祖训的约束,朱迪在重用宦官时还是有所顾忌的。据《明史》“先人也尝云。我一听太祖的指示,没有御宝文书,就是一军一民,不准中官擅断。”然而,如果你仔细猜一猜,你会发现这句话很有艺术性——祖传的格言是“内政部长不得干预政治事务。”但是到了朱迪,就变成了“没有好的头发调整”。

这是介于“不干涉”和“头发不好调整”之间的,但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被重用的宦官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很快宦官出现在帝国的各个职位上。

根据明朝官方记录的记载-

永乐元年(1403),朱迪派宦官李星带着“此为异国之始”的圣旨访问暹罗。此后,派太监去爪哇,派尹青去贾,派苏门去答腊,派年轻太监潘次凯去日本。

永乐三年(1405),朱迪派郑和率领两万大军去访问古代西域各国和布满荆棘的国家。“这也是将军的开始。”

永乐八年(1410),朱迪命王安等宦官督谭庆等军,马静等宦官巡甘。“这是军队监督巡逻的开始。”

据《明史·谷王传》记载,永乐年间,谷王朱贵谋反,朱迪“敕令群臣...并召他入朝。”由此,宦官也可以代表皇帝统治君王。

此外,各种工程建设中也经常出现宦官的身影。比如北京内城的改造,就是由越南太监阮安主持的。阮安在建筑方面颇有天赋。据《明史》记载,“阮安有奇思妙想,遂成北京程池宫、百思府之祖营。他知道中国的法规,工业部也遵守这些法规。“随后几年,阮安先后主持了三宫(奉天、盖华、金生)重建工程、通济河疏浚工程、固安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墙裹砖重建工程。

总之,在朱迪统治时期,宦官的才能和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然而,随着宦官的日渐走红,一些邪恶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

在朱迪统治时期,宦官开始假传圣旨。永乐五年(1407),朱迪曾向都察院陈述过这样一件事:“去年,内侍李进奉命去陕西收天花。这是一个错误,但合并后,军民被征,以采购的名义,对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就是说,钦差御史两员被派到山西,送到京师就要等一千个鞠躬才明白法律会严格执行。”

东厂的建立为宦官乱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永乐十八年(1420),朱迪在京设立东京厂,由一名信得过的太监负责,负责侦察、刑拘等间谍工作。东厂一经建立,就享有许多特权——

首先,东厂是皇帝下的特设机构,只听命于皇帝,只对皇帝负责。由于独立于司法系统,宦官有特权指控罗志和未经授权逮捕其他人。

其次,东厂对宦官的调查监视范围极其广泛。据史书记载,“兵部若有任何关于池塘的报纸,城门紧闭出入,地方失火,被什么雷击,京城物价,禁地人命,家眷米盐滥。”就连前朝曾经叱咤风云的金逸玮也在它的监督之下。

第三,东厂可以秘密地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甚至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只要有消息,随时可以举报。这跟需要“稀里糊涂玩”的大臣们比起来,简直不算太自由。

朱迪对宦官的过分溺爱,必然会滋生许多问题。当权的宦官越来越嚣张,开始拉帮结派,胡作非为。虽然在永乐时期,他们没有掌控国家大事的能力,但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经过朱迪后代的世世代代,宦官终于成了明朝的毒瘤。王镇、知望、刘进、魏忠贤...这些强大的宦官依次出现,使得明朝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宦官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