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大学历史

1900义和团运动期间,南方浸信会华中传教会(江苏传教)和美国浸信会传教士联盟华东传教会(浙江传教)的成员都来上海避难。在此期间,他们达成谅解,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府(两家俱乐部对从事教育这样的副业都不是很热心)。

1902年,传教士白和另一位传教士万应元分别代表各自的传教团,在杨树浦路共同筹建并购买了165亩土地,修建了第一座校舍,即著名的四眼堂。

1906年,上海浸信会神学院在四川北路北端首次开办,校长是来自南方浸信会的传教士R.T.Bryan博士。

1909年,上海浸会学院开学,校长是北美浸信会传教士J.T.Procter博士。学校的校址选在沪东龚俊路,建成了一个绿树成荫、黄浦江畔风景优雅的美丽校园。

1911年,两部分合并成立“上海浸会学院和理论神学院”(上海浸会大学),弗朗西斯·约翰·怀特任校长。此后,学校事务发展迅速。

1914年,中文学校命名为沪江大学,校训为“信、义、勤、爱”。校园面积从160亩增加到300多亩,拥有校舍30栋,体育场馆19个,游泳池1个,图书馆、体育馆等。,使它成为一所规模庞大、设备齐全的高等学府。1917,注册于美国弗吉尼亚州。1921年招收四名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在中国基督教大学中尚属首创。

1927神学院被分离;沪江大学刚成立时,宗教课程一直被列为必修科目。民国16年,国民政府规定学校不得将宗教课程作为必修课,便于学校将宗教课程改为选修课,重新指定神学院专门进行宗教教育。但是学校的宗教氛围还是很浓厚的,基督徒占了学校师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沪江大学的使命是在基督的庇护下建立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青年男女走上人生道路,特别是供应为中国基督教运动服务的中国浸信会领袖。同时,我们也应该为中国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中国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学实验和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杨泽坡社会中心成立于杨树浦梅州路,是一所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营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191509,杨树浦路(杨树浦路与梅州路交叉口),购买一处原教会房产作为湖东公社新址,“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实验用;同时也是教育、宗教、经济等部门的实习场所,也是提高当地社区文化和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中心。刘占恩当上校长后,湖东公社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建立幼儿园,还建立了工作区儿童的中小学、医院和诊所,为工人和附近的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受到社会的欢迎。

20世纪20年代末,一场全国性的“恢复受教育权”运动展开。沪江大学重组了董事会,增加了八名中国人。1928 65438+10月,重组后的沪江大学聘请了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占恩博士担任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校长。刘占恩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加中国化”。

3月1929,18,沪江大学向中国市政府备案,成为上海第一所教会大学,英文名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学校的设置是: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城中区商学院、湖东公社、农村服务部。本科部最初设置了教育、宗教、社会和自然科学,之后是工商管理和医学的选修课。后来根据国民政府的规定,建立了文、理、商、教四个学院。后来教育学院并入文学院,中学部和小学部分别更名为附属中学(现上海北郊高级中学)和附属小学。

9月22日,1931,上海30多所高校代表齐聚上海大学,成立领导上海学生救国运动的上海抗日救国社团联合会,号召在南京请愿,无限期罢课。沪江大学的学生代表也积极参与南京的请愿活动,表达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

该商学院旨在培养工商人才。因为沪江大学的校区远离市区,刘占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1932,离市中心很近。也叫城中区商学院,是沪江大学最负盛名的学院,校长是朱伯权。晚上就开始上课了,方便在职年轻人业余时间学习。这是当时一所经营良好、卓有成效的夜大,开学后招生热情高涨。不久,龚俊路本部商学院搬迁合并,更名为“沪江大学中区商学院”。城中区商学院是刘占恩在“职业化”下进一步推进“大众化”的尝试。其目的不仅仅是方便沪江商科学生实习,更是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补习教育,帮助那些穷的好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提高效率。

刘占恩任校长后,主持修建了大学图书馆、教师宿舍楼、女生体育馆、男生新食堂和礼堂,使校舍由原来的四眼堂等3栋增加到怀德堂、四雷堂等44栋,办学规模得到很大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

65438-0933年,应刘占恩之邀,中国建筑师学会庄军等人计划成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为两年制学院,主要招收在建筑事务所工作的在职人员,培养有工作能力的建筑师。该课题一直得到中国建筑师学会的大力支持。学院的许多成员主持或参与了教学工作。办学之初,黄家华任学院首任院长,组织学院成员、哈、等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1935年秋,黄家华离职,由哈熊文继任部门负责人。从1939开始,吴子昂担任系主任,直到1946建筑系关闭。建筑系是当时上海最早的建筑教育基地之一。

刘占恩校长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坚定的爱国者。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选为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做了大量宣传抗战、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的工作。1938年4月7日上午,刘占恩被日伪特务暗杀,壮烈牺牲。这一消息震惊了中外人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悲痛。国民政府官员、中国驻上海代表、各校代表、沪江大学全体师生等各界人士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海内外知名人士和团体也纷纷致电吊唁。

4月7日,1938,范接任校长。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园损毁严重,被迫撤离。位于租界内的城中区商业学校,作为全校临时校舍使用。由于城中区的大学、附中、商学院都挤在一起,我们要三班倒上课,规定上午中学,下午大学,晚上商学院。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我们租了圆明园路上的广水楼三楼和亚洲文学楼五楼。上海大学撤离后,杨树浦校区立即成为侵华日军的兵营和军用机场的设施。经过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和日本方面的多次交涉,直到6月1938 11,学校才从校区运出区区80卡车的教材,包括2万册图书、14架钢琴和少量实验设备。

1938年夏,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在公共租界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又称华东联合大学)。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解散。

6月5438+0942 65438+10月15,沪江大学被迫做出无限期关闭学校的决议。6月65438+10月21日,沪江大学校友会在港路银行公会召开常委会议,会员朱伯权、俞炳勇、陈春宝、、超集美等出席。沪江大学校长鲍哲庆、俞寿春、齐,上海大学校长郑、郑世查、林卓然、李山。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为了保存沪江的“火种”,会议建议“校友会出面组织新校,继续办理,但必须避免使用母校的名称,学校经济必须独立于学校管理委员会之外。”最后决定成立“沪江书院”,并选举出九人书院理事会,朱伯权当选为理事长。

1943年2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东吴沪江联合法学院,由重庆沪江大学和大后方东吴大学的部分校友与亨利·显扬共同办学。林为商学院院长。两校在重庆市中心宝安路214号卫理公会堂共建共享校舍。3月8日入学考试,6月5438+05开课。1944年9月,李显扬。林当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为战后的全面恢复做准备。

1945春,之江大学迁至重庆,并入“东吴沪江之江法商工商联合学院”。4月,沪江书院所在的真光楼被日军征用,书院不得不迁出,住进虎丘路50号原犹太会堂和圆明园路206号原YWCA宿舍,直至抗战胜利。

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上海沪江大学董事会随即恢复活动。其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即日起,学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历时4年的沪江书院,完成了保存沪江“火种”的历史使命,宣告终结。重庆沪江商学院也是1946开头搬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沪江校区荒凉荒凉,曾被用作遣返侵华朝鲜士兵的营地。经过半年的简单恢复,基本符合复学条件。1946年2月,沪江大学迁回杨家堡龚俊路旧址,与杨宪益。林正式成为最后一任总统。

1946年4月,沪江大学的教职工和900多名学生开始“回家”。4月2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65438+10月,沪江在校园里庆祝成立40周年,蒋介石亲笔题写校训“信、勤、爱”,以表祝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不久之后,亨利.仙阳总统。林引咎辞职,并指示总经理冯家生按库存交出所有学校财产;沪江成立了由学生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由余日宣和蔡尚思任主任。

1949年9月,沪江解放后第一学期开学,在校生1234人。到1950,全校用地面积为341亩(含沿河新增用地12.3亩)。1951 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俞、主持。

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沪江大学院系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交通大学,地点移至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上海工业管理学校。1958两校合并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1960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