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分合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文化融合,包括两次大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从古代部落文化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了汉代,百家争鸣被赶下台,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第二次是汉魏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又被消化吸收,形成了宋明理学,儒道佛融为一体。前两位儒家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然而,第三次文化冲突是儒家思想的逐渐退却。虽然西方文化早在明清时期就逐渐传入中国,但确实对中国的传统封建主义造成了冲击。
西方近代社会主义文化思潮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经过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杂文。
文化运动,形成了中西文化论战。争论的本质其实是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
第一节从诠释学和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儒学的第三个转折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如果从解释学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和传统儒学的三大转折,会发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过程,从古代的部落和地域文化到夏商周的官学文化,再到春秋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到了战国时期,儒、墨、道、名、法、阴阳、兵家、农事、小说家、杂家等诸子百家争鸣,到了秦汉以后,黄老之学与儒学争夺霸主地位,到了西汉,儒学百家被赶下台。正所谓合久必合,分久必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流派从文字的统一,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到思想的创新,都有自己的特色。然而,儒家思想最终获得主导地位并不是偶然的。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但在孟子时代就已经引起了诸侯和各方大夫的重视。到了汉代,董仲舒的哲学被定为官方学说,因为儒家思想是在家庭式农业经济基础上维护封建国家统一的思想文化。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不是像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是以儒教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