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是如何进化的?
大熊猫的祖先是禄丰大熊猫。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字其实是“熊猫”,意思是“像猫一样的熊”。这是最早的以食肉为主,由类似熊的动物进化而来的熊猫。
始新世熊猫的主要分支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继续进化。其中一只出现在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体型比熊猫还要小。从它的牙齿推断,它已经进化成了杂食动物和卵生熊。此后,这一主要分支向亚热带蔓延,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甚至越南、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个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的生活,体型逐渐变大,并以竹子为生。大熊猫在50-7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晚期达到顶峰。生活中的大熊猫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个脚趾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根腕骨的特化形成,学名为“桡骨籽骨”,主要起到持竹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的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全盛时期,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经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至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
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中发现。后来,同期动物相继灭绝,但大熊猫一直存活至今,保持着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国的人们很早就知道熊猫,早在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就有关于熊猫的各种称谓。经书叫圆周率,石矛叫圆周率,峨眉山志叫圆周率,动物学经典叫圆周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叫圆周率,等等。?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大卫神父(Armand David 1826 . 9 . 7-1900 . 11.10)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灯池沟(穆平)教堂附近进行科学考察。
在当地猎人的帮助下,1年4月,他采集到了白熊标本,皮毛黑白相间,脚底长毛,看起来很像熊。这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奇怪动物。
它的标本和骨头被运到了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方斯·米勒·爱德华兹(Alphonse Miller Edwards)鉴定,这只“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命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文献》第五卷。从此,躲藏在荒野中的熊猫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视野。
一.分发
化石记录表明,它曾经分布在东南部的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部的北京周口店和南部的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它是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
由于地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的分布局限于102 00 ' ~ 108 11 ' E,27 53 ' ~ 35 35 ' N,川、甘、陕山区(长江上游至青藏)
在秦岭,主要分布在其南坡山麓,包括陕西的佛坪、洋县、太白、宁陕、周至等地。岷山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平武、青川、北川、南平、松潘、毛文、绵竹、蓬溪、什邡、都江堰。
邛崃山位于四川省宝兴、汶川、天全、大邑、芦山、邛崃、重庆、康定、泸定。分布在大相岭的洪雅、冕宁、石棉、九龙四县。在凉山,主要分布在四川的马边、美姑、岳西。大熊猫适宜的分布应该是竹林分布,水资源充足。
第二,饮食习惯
熊猫和其他熊一样,都是杂食动物,它们正处于从食肉动物向食草动物的过渡阶段。主要食物是竹子、胡萝卜和窝窝头。野生熊猫会吃草,野果,昆虫,竹鼠,羊。
科学家认为“大熊猫具有食肉动物的生理特征但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一个名为“T1R1”的基因失活,使它们无法感受到肉的美味。但它们的消化系统还是食肉动物的,只能依靠肠道细菌来分解竹叶(但大部分都是完全不消化就排出去的)。
由于竹叶热量低,熊猫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食(平均每只熊猫每天要吃9到14公斤(20到30斤)的竹叶,以弥补饮食中有限的能量含量),同时为了避免浪费热量,它们通常保持静态生活,避免与同类互动。
大熊猫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大的身体和圆脸,适应了它的竹子饮食。大熊猫较小的体表面积表明其代谢率较低。这种低代谢率和久坐的生活方式使大熊猫能够以竹子等营养贫乏的资源为食。同样,大熊猫的圆脸是强大的下颌肌肉的结果,这使它们能够咬竹子。按比例来说,大熊猫比北极熊咬得更厉害。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