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兰花的渊源是什么?
公元1819年,一位名叫张的道士,为了进一步弘扬尊道重德,邀请社会名流、学者发起了“天元兰花盆景展”,简称“兰花会”。这个“兰盆会”每年举办两次,每次延期7天。
第一届“兰花会”于1819深秋农历十月底举行。展出各种兰花200多盆,观众近500人。到了公元1831年,“兰花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展览内容也从原来的赏兰、赏花扩大到品兰、咏兰、画兰、赠兰。一时间,天元名流云集,热闹非凡,“兰盆会”被尊称为姚贝。
儒家和道家都是做人的原则。做人,要以诚信为师,以忠于贞操为根本,不可轻言。拥有蓝欣·兰德的人,必然是心态平和,言行不偏激,也就是君子和正直的人。
道教所坚持的是一种真实和谐的气,也就是一种不被恶俗所感染的正气。中国的蒙文著作《圣紫晶》说,“生命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学远。”
古人认为人在出母胎之初,善良单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习惯开始改变,逐渐被世俗中丑陋的东西侵蚀,变得复杂混乱,像一泓清泉被污染。
道家修炼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养性,那么那个人为什么要修炼呢?因为世界就是一个大染缸,太浑浊,太脏,太脏,染上了坏习惯就必须清除。修炼就是回归自然,恢复人性的初始状态。
兰花的特性使其离开外在物性多变,也淡漠了其贞洁和香清的高洁品格,成为人们学习和践行的榜样。所以道教认为兰花是草中尤物,花中珍品。人修炼到兰花境界,不是圣人就是圣贤!
中国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兰花是一颗沉浸在美丽文化中的明珠,完美地连接了中国各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题。除了儒家和道家,兰花还有对佛教的完美诠释。
佛教信奉静、禅、生,兰花生于空谷幽林,环境幽静,市场无喧嚣。“不独而不香”是一种淡泊,其特点是“稳”,即不受外物感染,保持禅定,与佛教的“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代高僧圆瑛大师曾说:“世间一切相为恒,万物见真。”人和万物都一样,都有自己的真性情。需要练习到什么程度?佛教徒追求的是修炼到“真”的境界,即认识自然的高度。
佛、禅、静、定、悟之云;静则静,定则悟,定能生出人生大智慧。“贪婪和无知”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肮脏的东西,“禁欲和智慧”是治愈“贪婪和无知”的最佳药方
所以佛教修行第一要务就是戒。该戒什么?避免贪婪、愤怒和无知。放弃了再去做。放弃了就安静了。如果你做到了,你的心就会平静,生活的智慧就会增长。所以几乎所有的佛寺都种有禅兰,其目的是作为僧尼打坐和劝导世俗众生修行之用。
佛教认为,从对兰花的欣赏中,还可以培养兰花独立于世、淡泊甘于清静、摆脱世俗烦恼、获得清静主义的快乐等特质。佛教中“一花一世界一兰一君子”“见吴兰禅”的说法很有道理。
普陀山隐忍住持曾这样总结兰花与佛教的关系:
兰花是禅花,既没有禅,也没有兰。兰是有灵性的东西,可以预知厄运。室内浊则青萎,屋内凶则青萎。兰花有佛性,不分贵贱,与同事相安无事。
兰花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有着很深的渊源,正是因为兰花品质的几个特质与这些宗教有着极大的精神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