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河阳故事,传承河阳历史,弘扬河阳文化
60年代初,这里和西北其他地方一样,贫瘠、荒芜、封闭、落后。
不完整的城墙,包裹着不到一万人的县城,没有一个路口,四条街道狭窄不对称,夹杂着渣土的土路坑坑洼洼,不笔直。
黄土旱园上的城,北高南低,两面朝坡,两面朝沟。下大雨时,河水泛滥,半个城市遭殃。
商户店铺屈指可数,也是冷清空荡荡。
天一黑,街上行人就少了,除了衙门前(也在新县)回荡在夜空中的嘶哑哭声:“油煎凉粉”“鸡丝馄饨”...
我不知道当时的南郡是不是也是这样,但我肯定绝不会有野狼在半夜出没。
另外,我要说的大部分人都是苏杭沪人。
从一个美丽的南方城市到一个穷乡僻壤的西北小镇,他们觉得从天堂到地狱没有路,但这种反差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现代社会没有银行,没有电话,没有基本的设施。虽然已经解放多年,但是小城镇的人们还在传播着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旧棉袄,大裤衩,纺鞋,一见面就说,吃饭了吗?存钱贷款,电报电话,点滴打针这些新事物,几代人都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大批科技人员千里迢迢来到西北支援西北建设。
一些受助者来自上海、苏州和杭州等大城市。
北上的火车经过安徽、山东、河南,三天三夜。到达Xi安后转乘大巴(Gass卡车),过渭河后颠簸十几个小时。还没到合阳天就黑了。
其实旅途的艰辛只是暂时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面临长期的、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比如土壤、水源、气候、饮食、风俗等等。,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也许组织考虑得很周到。大部分南方人都是成双成对来的,当然都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成年人。
他们年轻,有知识,有技能。他们一进入角色,很快就成为单位的骨干,行业的中坚力量。
医院、银行、学校、建筑公司和高科技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
成立银行,培训护士,测绘,传道授业解惑,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他们的到来,小镇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西装,裙子,巧克力,收音机,电话,钢筋水泥,新鲜事物,新鲜事物,一个接一个。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到来,让合阳的经济、科技、文化进步了很多年。
我的老师王松山是一名俄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先做俄语翻译,后随家人来到合阳,在合阳中学教俄语。
我的姐姐和哥哥都是他的学生。
1977年春,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学校恢复外语课程,语言改为英语。
当时英语老师比较缺,我进学校花了很长时间。我这才知道,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王老师毅然转向英语,给学生讲课,也是“热气腾腾,卖相十足”。尽管如此,听学生讲课,他的课准确清晰,没有一点错误,这显示了他的专业精神!王老师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个学者。
我经常穿的那件蓝色的中式双排扣大衣,虽然有些褪色,但是熨得非常平整,没有一点褶皱。
那时候的小城满是灰尘,人们从来没有“不准随地吐痰”的概念,但王先生总是用手帕把痰包起来。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都很疑惑,也很惊讶。
几年后,同学们说起王老师,大家都夸他,特别是他的风度和风度。他们都说:“会影响一生,受益匪浅。”
王老师没有教过我,我和他很熟,因为我们是邻居。
王老师家在县医院,和我家一墙之隔。妻子随他来支援西北,在医院当护士。
姚护士长也是一位可敬可爱的长者。
她治疗过无数的病人,她培养的学生成为了未来的中坚力量。
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和尊重。
她和王先生相依为命,风风雨雨在合阳待了30年。直到退休,她才随王先生回到苏州养老。
已经80岁高龄的周一申先生,被合阳人称为周会计。
他是第一个帮助何阳的人。50年代来到合阳,创办合阳银行。与王先生不同,他们俩都在银行工作。
周太太是真正的淑女。刚来的时候,她隔三差五就去邮局取包裹,都是寄到上海上海的换洗衣服。当时的人们只是看着新鲜,并没有多想,却不知道这种情况背后的尴尬和无奈。
“轮子●女人●井”的故事在黄土高原上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用井水洗衣服是一种奢侈。夫妻俩不会像小镇上的人一样在脏兮兮的涝池里洗衣服,也不敢贸然摇着轮子去无底的井里打水,只好做出最好的选择,走得更远。
这样的小事还这么难,其他的事情可想而知。
周会计作风严谨,在银行工作多年。他办理了几万笔业务,做了无数张凭证,没有一个差错。
因其业务熟练,经常被县里各单位要求处理账目。
70年代初拖拉机修理厂成立,没人懂工业会计,组织上就把他从银行调过来管财务。
79年,黄河排水工程全面开工,他调任总会计师,直到退休。
也许是因为职业不同,周先生的会计与王先生的性格正好相反。他性格内向,彬彬有礼,有点笑容,但又不乏真诚。
他生性诚实坦率,工作非常认真,从不容忍生意上的失误,严厉得近乎苛刻。虽然他的同事害怕他,但他们都从心底里尊重他。
摘自对他的一段八十年的评价:“这位同志热心支持西北建设。他来合阳28年来,一直为党和人民勤勤恳恳地工作,作风正派,为人正直,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不走歪门邪道,业务不断提高。”
1990周会计从黄河抽水管理局退休,现与儿子住在南靖。
1988年获得会计师职称。因为当时单位政策不到位,现在退休金只有一千多块钱,刚好够普通的看病和吃药。他的妻子从未离开过银行,她的工资是他的两倍多。
与周会计夫妇同在银行工作的,还有一对包姓夫妇,也是南方人支援西北。他们可能与周先生是老乡,一个是会计师,一个是建筑公司的工程师。
帮助我们的人很多,也有外地的,但这些南方人给我的印象最深。
他们把南方人特有的精致融入到工作中,待人处事都很有修养。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用文明之风吹起愚昧的尘埃。
有一点要说的是,尽管他们素质高,能力强,为单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一个正式的职位,这也是他们鲜为人知,不是正式亲属,日后被组织遗忘的主要原因。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 * *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单位负责人走了一波又一波,没几个人认识。
几十年来,没有人去看望他们,也没有人关心他们。老人们渴望的眼神变得暗淡,期待的心变得灰暗冰冷,充满了沮丧和忧郁。告诉谁,谁知道。
好在他们的儿女事业有成,孝顺父母,老人们衣食住行无忧,这也是我心里还舒坦的原因。
“给予时要小心,但接受时不要忘记”。
当初,他们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支持西北建设。他们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苦,为河阳立下了汗马功劳。记忆无法抹去他们,历史也不应该忘记他们。合阳人更应该记住他们。在合阳县志中,他们应该有很大的贡献。
我只能淡淡的说:去看看他们,关心一下他们,哪怕只是一句问候,只要是来自组织上的,对这些老人就是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