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之后的皇帝是谁?

朱高炽(1378,8月16-1425,5月29日)是明朝成祖的长子,他的母亲是任晓雯皇后,徐达的孙子,明朝第四任皇帝。

洪武年间,朱高炽被封为晏世子。在京南战役中,他负责镇守北平,成功抵御了李敬龙率领的中央军的围攻。永乐二年,他被立为皇太子,并在明的多次北伐中,担任监国,实际负责国事。永乐二十二年,以“弘熙”号继位。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和调整,使国家富裕起来。他和他的儿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和行政处理上都被后人称为“良善”,史称“仁公之治”。朱高炽年轻文静,善言辞,善骑射,爱与儒生交谈[1]。洪武二十八年九月(1395 165438+10月4日)跃至午时,被追封为严世子,后镇守北平。由于他的善良,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爱戴[2]。

靖南之战,燕王朱迪起兵,朱高炽镇守北平。期间用一万兵力阻止了李景隆率领的50万中央军的围攻。当时的郡王朱和都受到的宠爱,而跟随从军的朱屡立战功,于是诬蔑夺其官职。当时明惠帝强加纷争,把书给了太子;朱高炽拒绝启封,并直接提交给朱迪,只是打破了计划。朱迪将北平改为北京后,仍命令朱高炽留在北京[3]。永乐二年四月(1404年5月12),朱高炽被召入应天府,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多次北伐,命他为监国,负责国事。当时全国战乱不断,水旱饥荒严重。他派遣官员提供救灾和养老金,他的仁政受到称赞。然而,朱和加紧了他们与党的疏远。明成祖问太子是否知道有人在疏远他,但朱高炽回答说,他不知道,而且“只知道他的儿子”[4]。

永乐十年,朱迪北伐被退回,朱高炽使臣被延搁,黄淮等一系列太子官员被送进监狱。永乐十五年,朱因罪将迁至乐安。次年,朱心腹黄炎等人诬陷擅自释放罪人,手下官僚大多因坐在一起而死。礼部侍郎胡萌奉命调查后,暗中奏出七件事,包括朱迪说太子诚心孝顺,明成祖释放众人。后来,朱一方的黄岩打算建立一个职位,善后工作被发现已经结束。太子请他免了朱的罪,的地位就此稳固了[5]。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在北伐途中死于玉木川。同年八月,丁四(1424年九月七日),朱高炽继位,大赦天下,次年取洪熙称号。明仁宗即位后,褒扬真理,珍视吏治,减轻刑法。朱高炽父子在政治用人和行政处理上都堪称“善”,史称“仁公之治”。

经济上,他辞退了郑和下西洋,取消了云南、交趾的官采活动,将都城迁回南京,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政治上,恢复夏元吉、吴中、三公、三顾,任命杨蓉为太常寺卿,金有子为财政部侍郎兼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总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普为翰林大学士,进一步提升了明朝的内阁地位。军事上,他重新调整大同、交趾、山海关、辽东的边防司令,建立南京警备系统[6]。

同年冬,进一步调整政治,加强户籍管理和城防,同时册封张为皇后,分别立长子、皇太子和其他八个儿子为王。随后下诏,赦免建文帝旧臣及永乐年间被流放至边境的官员家属,免除受灾地区的税粮[7]。外交方面,丁勇、琉球、占城、哈密、古马郎、曼马拉嘎、苏禄、瓦拉等国自称大臣,朝贡[8]。

弘熙元年春天,朱高炽因日食明显而取消了盛宴。他进一步调整政治,包括建立弘文馆,让杨普掌管内阁;多次要求官员直言并接受其言,并在太祖时期修改法外处罚制度,减轻处罚,实行宽大处理[9]。

仁宗体弱多病,登基仅八个月就生不起病。弘熙元年五月,辛巳崩于秦安殿(1425年5月29日),葬于明显陵(今北京昌平)[10]。朱高炽延续了太祖和成祖的祭祀制度,死时生了五个妃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