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第一中学的建校历史
学校创建于民国29年(1940)。因为校舍原是基督教会高德女子学校的校舍,所以中学每学期都安排一名老师到基督教会华美小学上课。来抵消学校大楼的租金。第二年年底,王应科担任校长,修建校舍,购置图书仪器,聘请教师,很快使学校有了一定的规模。民国34年,王因故离职。民国38年,换了几任校长,当时社会动荡,学校没有起色。建宁解放时,学生40人,教职工9人,设施简陋。解放后,学校的名字已经改了几次。1952更名为建宁初级中学,1955更名为福建省建宁中学。1958经省教育厅批准,后改为福建省建宁县第一中学。到1966,学生723人,教职工40人。学校建立了实验室和图书馆。师生宿舍虽然是由旧祠堂、会馆改建而成,破旧简陋,但老师们教学认真,学生们学习勤奋。“文革”初期,学校领导和老师被打得头破血流,学校财产被洗劫一空,损失严重。1968年底,学校革命委员会成立,“军事宣传队”“工业宣传队”领导“斗争、批判、改造”。近一半的老师被批评,十几个人被关进“牛棚”隔离审查。从1969开始,先后有13名教师进入该县“五七”干校学习。干校停办后,13中学教师要么调到公社中学,要么转行,没有一个回到一中。70年代初,一中“开门办学”,邀请贫困中农来校作报告,回忆惨痛经历;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学习工业、农业、军队,定期举行“革命批判”。学生一毕业就去农村,插队打工,接受“再教育”。从65438到0973,校领导不再是“军事宣传队”和“工业宣传队”的成员,教学工作略有起色。65438-0976,高三毕业班尝试开设专业课,有医药卫生、会计、农机、水电、农业、文化、体育等。从1978开始,原一中抽调的部分教师陆续调回,公社中学的部分教学骨干也调到一中充实师资力量。1981,学校派人到上海市育才中学取经,推行育才中学“读、议、说、练”,倡导并尝试“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45分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校每年实行目标管理。财政援助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助学金的50%用于奖励“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年前50名,20%用于奖励各学科竞赛获奖者,30%用于学生福利和困难补助。到1982,学校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从1985开始,省内高校普遍实行老幼边地定向招生。当年高考,一中108名考生中,有75人考上了高校(含降分数),其中文史类数学、语文、历史平均分位列三明市县第一。此后,高考连续两年取得好成绩。同期,一中中考成绩每况愈下。65438至0989,中共建宁县委组织数十名干部到一中听课,并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