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有什么历史故事?它有名字吗?

广陵散又称广陵停,是一种曲调比较激昂的古琴音乐。据刘东升《中国音乐简史》记载,广陵散产生于东汉末年。据说《广陵散》这首名曲源于聂政刺死韩翔,因嵇康受到大君惩罚而绝世。因此,古代《宋广陵散》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两个典故。

广陵散各段在井(聂政故里),取韩,死,含志,殉国,沉沦功名,抛剑,庄严迹,微行,大致与聂政刺杀韩的全过程一致。

这个“聂政刺高丽王”的故事,成了广陵散的旋律。虽然故事和史书记载有太多的出入,但广陵散的主要内容,如取韩、死、含志、殉国、沉名、投剑等。并没有因为故事的扭曲而减少。

聂政时代距今约600年,西晋一位才华横溢、不落俗套的人物成就了《广陵散》这一杰作。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人嵇康。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正与曹魏争权,“身强体壮”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一直持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反抗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公元前262年,嵇康因“乱政”被斩首。

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不是天子,不是太子”,他的独立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梁娅六号》中记载“季中三(嵇康)判东市,态度不变。他弹钢琴,弹广陵散”。歌的最后,他说,‘袁小妮努力学这个小品,我却不认同金谷,所以广陵小品绝对过时!有3000个学生写过,请以此为师,禁止。文王也找悔。”即使3000名学生写下“请当老师”,司马昭也不会允许。为了铲除异己,司马家族已经灭了曹爽、言和等八大名门。嵇康这种名人怎么可能?

《广陵散》虽“声情并茂”,却一直被人诟病为“最不平和”、“易怒急躁”,有所谓“大臣凌俊像”。嵇康一定是在刑场上用这首歌表达了胸中的委屈。写《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直主张声出于自然,与情绪等主观感受无关。嵇康被处死时的神情依旧。但歌是心。不知道嵇康在面对大君的惩罚时,是如何表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矛枪相向”的气势,以此曲作为对权力的最后抵抗。

一千年后再听这首歌,我们不禁想起了聂政,想起了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