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有什么区别?
相比之下,后人熟知的诸葛亮,就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那个能发号施令,能亲近天神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充满传奇色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逐渐模糊。他的一生真的有“借东风”、“空城计”、“借草船之箭”、“七擒孟获”等事迹吗?这些一代武侯的故事有多真假?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丰富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学识渊博,但也不是万能的。虽然他精通战略,但经常失算。诸葛亮人格高尚,但性格上也有致命弱点。
《三国志》写道,“诸葛亮的话是明白的,杨度也是人。汉朝调过来的校尉诸葛丰,也是皇后。父贵,字,汉末太和人。亮早年落寞,从父宣为元蜀司太守,宣姜和亮的哥哥都是军官。在汉朝,朱浩被选为玄宗。苏宣和荆州刘牧都老了,我们应该效仿他们。宣祖,聪明勤奋,善作《傅亮尹》。他身高八尺,每次拿自己和管仲、乐毅比,都无与伦比。而博陵崔和颍川则豪爽爽朗友善,称得上忠厚。”这是诸葛亮在遇到刘备之前的生活记录。
之后刘备参观了草堂,请诸葛亮出山。当时有学者质疑诸葛亮的“大右”。因为早年鲁肃对孙吴的军事策略和《大对决》里的差不多,这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了。
“大对”有缺点是事实。其想法是先取荆州,再取淅川。这没有错,但是诸葛亮想同时拥有荆州和淅川,这样将来马东一路攻孙权,一路攻曹操。荆州和淅川相隔千里,要同时防守两地,难度极大。后来荆州战败,关羽被杀,刘备出兵吴栋,被鲁迅烧死,开始了西蜀的第一次衰落。这也是对“大对”错误的见证。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够拟定出“大对抗”这样的军事战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只是事后聪明。
其实诸葛亮出山后的十几年里,从来没有指挥过任何军队,现在在湖南衡阳工作。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税务局长”。
曹操下江南,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了诸葛亮。诸葛亮用巧妙的言辞和利益游说孙武,最终孙刘和曹操联手。期间诸葛亮和周瑜都不够格,可见“草船借箭”“东风”之说纯属虚构。
曹操战败后,刘备接管了江南。才拜诸葛亮为武将,令其为零陵、贵阳、长沙都督,调其税以充军。
在荆州,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与诸葛齐名,但除了祭出连环招数,我没看出他有什么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迎刘备,攻张鲁。庞统随他而去,却与诸葛争功,最后落得个“落凤坡”。诸葛亮离开荆州,关羽受托负责荆州事务。诸葛亮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记载了这几句话:“梁与张飞、赵云等人率众退至江边,分封郡县,以其前主围之。”成都平,以梁为总军师,主管左将军办公室。我的祖先外出时,经常镇守成都,粮草充足,兵源充足。"
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立刘备为帝,刘备建立西蜀,诸葛亮率丞相事尚书。从此,三国鼎立的形式已定。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关羽是西蜀实际政权中的二把手,关羽掌管着西蜀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而敏感的事件,那就是关羽的死。
建安十六年起,关羽独居荆州。当时诸葛亮借用刘备的想法,假设刘备想让关羽坐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那是关羽攻打曹操的一年。
关羽北伐半年,荆州已空。诸葛一生谨小慎微。关离开荆州半年,他没有增加一兵一卒。即使关羽有好消息,荆襄也总是不完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性吗?还是他认为孙吴突然放弃刺探荆襄是因为孙刘争夺荆州几十年?诸葛亮很清楚。当时西蜀兵多,诸葛亮不发兵也会帮助关羽,这与他忠厚谨慎的性格大相径庭。
三国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耐人寻味。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毋庸置疑,关羽对刘备的忠诚更不容置疑。然而,忠于刘备的两大顶尖人物却经常发生冲突。事实并不是华容道放了曹之后,诸葛亮饶了关羽一命,关羽也就顺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服从他。这是他亲口说的。诸葛亮控制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可能当时就已经决定了。因此,有学者怀疑诸葛亮是在吴栋的帮助下杀死关羽的,这深深触动了诸葛亮生动的历史观。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和诸葛亮。但从他熟悉《三国演义》的文笔中不难看出这些,这可能是前人著述中有趣的地方。
彰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刘禅与父同智。诸葛亮沿袭刘备遗志,统一中国是他最大的人生目标。但北攻魏,必先平定南。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以诸葛亮凡事谨小慎微的性格,绝不会进行如此大的军事冒险。“孟获”这个名字,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三国志》中,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往南,其秋平。”对三国志最有说服力的《三国志》太简略了。
学者们研究了诸葛亮的南征之战。有人说他一直打到今天云南大理附近,也有人说他到了老挝边境。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所以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无法考。
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杀伤力极高的武器,在北伐曹魏的时候帮了他很大的忙。平定南方后,《三国志》中记载“军资出,国富民强,为治戎,谈武艺,以大动干戈。五年,他率领大军北上汉中。
六年冬,诸葛亮回关,包围陈仓。这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为食物耗尽而返回。
七年,诸葛亮派陈石攻打武都和尹平。魏永州刺史郭淮引众击之,光出至建威,淮还之。第三次攻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攻打魏国的行动中,诸葛亮逐渐疏远了魏延,再次显露出用人上的破绽。
九年,诸葛亮回到祁山,带着所有的粮食和牛退伍。与魏国大将张泰交战,射死了泰。“牧牛刘妈”是诸葛亮第四次伐魏时发明的。
“十二年春,得知群众出斜谷流马。据武功五丈原、司马王玄、渭南。”这是《三国志》记载的魏第五次被征服。伊斯梅尔的计划不如诸葛,但他的计划比诸葛好。坚持战斗,最终死于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去世,留给吴一夜秋风。
历史上出祁山的不是六个,只有五次。诸葛亮一生骁勇善战。战略上谨慎,不接受其他战略,以至于几次北伐都失败了。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无人,无论是演义还是史料,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代名人始终无法力挽狂澜,也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诸葛亮一生的成败,后世一直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众说纷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诸葛亮成败与否,他的执着追求和忠诚一直为后人所景仰。难怪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的完美偶像。
陈寿也称赞他“明于聪明思,盈亏连弩,皆出其不意;演绎兵法,制作八幅图,咸到云端。亮话教人印象如何深刻,不要当插曲。”如此好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