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给魏忠贤平反?
据明代路雅所著《明史》记载:“凡奉承朝廷者,皆拜为教父,五拜三叩,称‘九九百岁爷爷’。”从字面上看,“九千岁”其实是说明魏忠贤在皇权垄断中处于最接近皇帝的地位,一人凌驾于万人之上,凌驾于众生之上。
提起魏忠贤,自然众说纷纭。那么,“九岁”到底是加速明朝帝国灭亡的宦官还是明末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呢?
目前网上最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魏忠贤独揽朝政,蒙蔽圣众,败坏政纲;第二:林东误解了这个国家。“如果钟贤在这里,时事就不会在这里结束。”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谁是祸根,林东党还是日元党?
一个王朝的终结绝非一朝一夕。
这要从明朝中后期加剧的党争现象说起。为了获取利益,地方官员在庞大的政府机构中组建了几乎独立的政党。他们以争取共同利益为中心,用一切手段排挤、压制和反对其他与他们意见相左的官员。
后来演变为:代表江南士绅集团利益的林东党;齐党,浙党,楚党,以宦官为首的宦官集团,代表的是皇权。
魏忠贤作为宦官党的首领,代表着皇权,是“皇帝的奴仆”。这自然与代表南方商人利益的林东党格格不入。
所以,无论魏忠贤多么贪婪,无论是掠夺百姓的财富和奶油,镇压文人阶层,还是在各地修庙,用血腥手段消灭异己,这些都是在当时天启皇帝的默许下实施的。
党派之争实际上是皇族、贵族、宦官和世代相传的士绅集团资本家之间的较量。与其说是党内斗争,不如说是残酷的阶级斗争。
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朝万历年间的矿监税。
这一税种一出,就遭到了林东党的炮轰。林东党大肆批评“矿监税是皇帝与民争利!”请问这项税收是为了谁的利益?矿监税侵害的是矿主即资本家的利益。我们怎么能和人民竞争利润呢?
我们来看看魏忠贤和他的太监是怎么做到的。
盐税、茶税、矿产税和关税;向垄断官员和商人、大走私贩和日本海盗收税;降低北方的农业税。
看来是贪得无厌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贫苦农民出路,基本上足额发放了九边军的军饷,减少了拖欠军饷的现象,从根源上稳定了军队。
林东党主张减税,但减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阶层。明朝后期,国家财政崩溃,林东党主张对穷人增加农业税,导致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民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的内乱和起义加速了大明的灭亡。魏忠贤作为“政治流氓”,专门搜刮大小商人,剥削士绅集团,却不增加农民负担。
所以铲除魏忠贤是小事,国家财政问题才是大事。就国家而言,与魏忠贤的所作所为相比,林东先生的所作所为恐怕对当时的局势影响更大。
二、九岁是忠还是奸?
谈完财务问题,我们深入分析魏忠贤是不是好人。世界上很多人以魏忠贤执掌朝政为由,断定魏忠贤是汉奸。这种说法不够中肯。
明朝天启四年后,明熙宗利用魏忠贤严厉打击林东党员。这恐怕不能完全说是被魏忠贤操纵和忽悠的结果。
当时明朝处于特殊时期。全国各地都有暴动和叛乱,林东党还在大厅里争吵,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天启皇帝头疼得厉害,但是没办法。
同年,林东党的杨炼等人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要杀魏忠贤,这才扭转了局面。说起这个,林东的聚会在满座的时候无事可做。本来魏忠贤当时还不算太嚣张,而杨炼等人早已视其为似乎比努尔哈赤还要可恨的对象,咬牙切齿地在罗志犯罪,非要速速灭之。
当然,天启皇帝不希望魏忠贤被处死或流放,魏忠贤也要反击保命。这样,就促成了天启皇帝增加了魏忠贤的权力,让他去对付林东一方。
魏忠贤做了所有他不忍做的事,天启根本视而不见,让魏忠贤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无数的指责压制了林东党的欲望。但可以说,林东党失败的结果绝不是魏忠贤因政治懒惰而受天启操纵的结果。相反,这主要是魏忠贤被天启皇帝和一些反对林东党的文官所利用的结果。
可见魏忠贤只是为天启背了黑锅,明朝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还有人说魏忠贤残忍、狡猾、无情、不识字,其实是他自作多情。
像天启皇帝这样有能力的人怎么会重用一个不识字的魏忠贤呢?
考虑到林东党杀了魏忠贤,而林东写了明史,林东党会不会故意写魏忠贤的故事?请问:一个做礼监的太监不识字,仅仅因为客家人的一句客气话就能入天启?可见魏忠贤和天启已经被污蔑的很深了。
笔者推测,更有可能是魏忠贤因为能力达到了握笔的位置,然后在天启皇帝的默许下打压林东,严重侵害了林东士绅集团的利益,所以林东杀了天启和魏忠贤。
天启皇帝23岁落水后冻死,郑德皇帝壮年时落水而亡,这有多相似?这些阴谋背后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公务员群体。
另一方面:从魏忠贤任人唯亲、贪污受贿来看,确实是汉奸;但他忠于皇帝和国家,也可以算是忠臣;而且他在位期间,还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从一个大错误来看,他是一个有能力的部长。
第三,如果魏忠贤死了,历史会是另一种结局吗?
也有很多人认为,九岁不死,可以让大明多活几十年。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魏忠贤在位期间,整个明朝的内部问题非常稳定,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一些小规模的民变和兵变也“完美”解决了。对于辽东与建州女真的战争,缺乏政治眼光的魏忠贤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所以他从来不像传统的明制那样,由平民指挥武将,由外行指挥内行。
而是把军权稳妥地交给了下面的武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称职的领导。
贪污方面,魏忠贤比较有原则,基本不拿国家的钱中饱私囊。即使是腐败,也会把富人的钱抢走。
从这些来看,魏忠贤确实是被那些写史书的人添油加醋了。但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宦官失败,必然会被涂黑。所以“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的说法还是没有依据的。
魏忠贤毕竟没有那么多的才华和魄力。明末,天启、崇祯两朝之乱下,魏忠贤扮演了刀客的角色。皇帝是背后拿刀的人。当皇权不再需要这把刀的时候,魏忠贤是第一个受害者。与其说是“钟贤不死,大明不亡”,不如说是“天启不亡,大明不亡”。
总结:
魏忠贤腐败,残忍,阴险。我们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恶棍。但在农民起义、后晋寇关、党争不断的背景下,是何提出开征矿税、营业税,不向农民要钱,将手伸向士绅、商人,以维持军饷,稳定国家。
魏忠贤及其宦官确实迫害忠良,作恶多端,但对国家未必是坏事,事情要从多方面论证。所谓“好人做好事未必对国家有利,坏人做坏事未必对国家有害。”历史人物往往不能用单纯的好坏来判断。
要看是否对国家有利。魏忠贤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死在国家也没用。如果他不死,崇祯皇帝就能压住文官集团,国家财政就不会崩溃。这样就可以收税;能消灾;可以支付;明朝不会在一次次的义军起义和女真入关中耗尽最后的力量。
他是真正的太监,但不是灾难;他也是有一定能力的得力大臣,但无力回天。魏忠贤,九岁,坏,但不傻。如果他是坏人,他就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