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敦煌舞是从敦煌学中分化出来的。说到敦煌舞,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敦煌学。敦煌学,确切名称是敦煌吐鲁番学,是一门新兴的国际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民族、文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宗教等多个学科。敦煌舞蹈是敦煌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敦煌众多复杂壁画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启发和灵感而创作的全新舞蹈。融合了国内外各民族的舞蹈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经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敦煌舞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主要分支。从创作到代表作品的产生,再到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敦煌舞蹈被赋予了一个完整的舞蹈文化语言体系。
65438年至0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挖掘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创作了大型舞剧《丝路上的雨》。但就舞蹈艺术而言,《丝路风雨》是中国古典舞的分水岭,它在80年代开创了舞蹈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成功地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而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它在继承我国传统古典舞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舞蹈——敦煌舞,其中“琵琶舞”和“反弹琵琶艺伎乐天”的舞蹈风格成为敦煌舞。
舞剧《丝路之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的舞蹈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的世界纪录。此后,中国出现了持续的“古乐舞复兴”浪潮,出现了大量的“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姬等。舞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使中国古老的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传承和发展。
敦煌舞作为一种全新的舞蹈样式,诞生于1979大型民族舞剧《丝路上的雨》,让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举世瞩目。作者通过教学中的讲解和引导,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喜欢、热爱敦煌舞蹈,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敦煌舞蹈文化,探索人类文明的这个艺术宝库。
敦煌舞“曲”与“元”的巧妙融合
首先,敦煌舞继承了唐代的乐舞,融合了西域各民族和吐鲁番、甘肃、新疆等地部落的舞蹈特色,形成了曲中求圆的艺术特色。首先,圆的艺术是古典舞中非常突出的艺术特征,敦煌舞结合了曲线舞的运用。敦煌舞的审美标准是“三弯”,即头、肩、胸、裆、膝、踝向不同方向扭动。这三个弯与傣族舞蹈中的三个弯有明显的区别。敦煌舞的创作者将曲线的闲适温婉感与圆结合在一起,更具美感。手部姿势、脚部姿势、颈部姿势和腰部姿势保持“S”形。“曲”和“圆”组合成一个圆,再分成曲线,形成一个充满变化美的“S”曲线。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分析可以看出,舞蹈的动态基本上是“S”型的,不能通过外来的舞蹈来判断和分析中国独特的舞蹈文化。有人认为“三弯”主要来自印度,因为佛教和佛教艺术都来自印度,所以壁画中的三弯不可避免地延伸了印度文化中的“三弯”。事实上,佛教艺术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在隋唐时期主要体现了唐代的舞蹈风格。
敦煌舞蹈中的形象与形式
“三弯”是舞者的外在形态特征,敦煌舞中的“意象”是敦煌舞的精髓。不难得出结论,编导通过历史悠久的敦煌壁画,创造了不同于其他舞蹈的肢体语言。通过“意象”来凝结和升华人物的情感表达,舞蹈中的每一个手势、服饰、道具、布景都传承了唐代的神韵和佛教文化,是唐代优雅气质的当代表达。敦煌舞不是对古代舞蹈场景的简单描绘,也不是简单的模拟,而是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敦煌舞的舞台由两部分组成。通过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结合,整个舞蹈和观众都有一种* * *声。“真实”是指生活隐藏在舞蹈中,让观众从感官上获得舞者所表达的信息。“虚拟”是指观众可以通过场景和舞者的舞蹈自发产生联想。实与虚,虚与实是舞蹈的升华,让观众不仅能享受感官,还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比如丝绸之路中“衣装羽毛共舞”的优雅伴奏音乐奏响后,迎接你的是一个充满阳光和白云的舞台场景。舞者呈圆形,身着红裙,摇冠,挂流苏,贴金花,披长纱,宛如仙女下凡,轻盈起舞,翩翩起舞。它轻盈、修长、华丽,舞步优雅,动作优美,舞台华丽,空灵如仙,使人仿佛进入了唐朝的皇宫——天宫琼楼宫,看到了唐代词曲的精彩表演。
敦煌舞蹈传承
敦煌舞蹈不是一种简单的舞蹈形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保存着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和历史文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敦煌舞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已成为中西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融合了维吾尔族“弹指动眼”的舞蹈特点、俄罗斯“扭臀摆臂”的舞蹈风格、印度“袒胸露臂”的舞蹈风格以及更为悠远的古希腊音乐舞蹈风格。敦煌舞蹈的地域性不仅在肢体语言、服饰等表象上,而且在曲调和音乐内涵上都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来。
随着历史的进步,敦煌舞蹈的发展更倾向于融合的特点。同时完整保留了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唐乐舞题材与其他朝代的各种乐舞语言交汇,丰富了舞蹈语言,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敦煌舞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姿态,即舞者的体型、手型、脚位等。,并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创造力。舞者在进行跳、转、翻、滚、旋等各种技术动作,使用走、跑、蹬、踢、踩等各种步法时,将“S”形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敦煌舞蹈风格语言。
敦煌舞的代表作品《丝路之雨》以民族音乐为基础,通过对古代民歌《十面埋伏》、《阳关三记》等音乐的加工提炼,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名曲。看似不同的汉族古音与中亚音乐的音调完美融合,使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质的升华。敦煌舞曲反映了一个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赋予了整个舞蹈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敦煌舞的兴起和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敦煌舞蹈在舞台上极其火爆的表现,也与敦煌舞蹈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密不可分。目前敦煌舞分为两个支流,一个是剧团的表演队伍,一个是教学科研的学术队伍。他们大多以敦煌舞为契机,培养敦煌舞人才,但真正的敦煌舞的发展方向应该更系统化。敦煌舞蹈教学体系的创始人高女士通过30年的实地考察,从北梁、北魏、隋唐、宋元时期的乐舞壁画中,从飞翔的天空、欢乐的歌妓、蜕变的舞姿菩萨、动静结合的世俗舞蹈音乐等方面,体验和解析了敦煌舞蹈由动转静的规律,发掘了敦煌舞蹈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