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元是十国吗?他们都是怎么灭亡的?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阶段1。960年,北宋基本统一了中国,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局面,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期共存并不彻底。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a .特点:1,防备武将,将行政权、军权、财权集中于中央。第二,分权,强化皇权。b .措施:以“一杯酒解除兵权”的方式收回军权,建立枢密院管军政、三官管兵、皇帝管兵的新制度;实行“重内轻外”的方针。强兵入中央禁军,老弱担任向君、项兵,采取更具防御性的法律,防止将领拥兵。建立文官政府: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统治集团由科举提拔的文官组成,中央和地方官员多为文官。实行官、职、差分离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在考试制度上,增加了宫考,分分解考试、省考、宫考三级。在考试规则方面,创设了“印”的制度,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c .评价:有效地消除了割据的隐患,但也使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指出现冗官滥兵)的局面。第三,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多民族政权的共存。916年,宝鸡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名辽。1038年,党项元昊建立西夏国,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忽必烈即位后,按照中原制度,称皇帝建年号。1271年,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元占领临安,1279元灭南宋。一、宋辽关系——禅院联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典型表现。宋辽战争的停止是双方保持和平关系的开始,有利于北宋的经济发展和辽国的发展。元朝联盟的影响,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影响了宋辽的历史进程。b、宋夏关系——讨论宋朝对辽夏作战失败的原因:一是平时武将过于严厉,导致军队战斗力较弱;二是“把内虚挡在外面”。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原因:1。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比上一代有所放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2.五代十国分裂后,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推广。3.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五、北宋中期的改革a .庆历新政:1。原因:宋初的改革在消除割据乱军隐患的同时,也造成了官制的名实分离,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冗员官、兵、费、贫、弱的局面。此外,对西夏的战争也不利。内地饥民造反,内忧外患所致。士大夫呼吁改革,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参政并主持改革。2.改革以《答陈十事》的颁布为开端。3.改革的中心是整顿官僚主义,特别是改革任命制度。然而,这项改革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因为它损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随着宋夏谈判和内乱的平息,变法官员被排除在外,新政措施被废除,宋仁宗对变法的态度发生了变化。b .王安石变法1。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冗官冗兵冗费依旧,财政危机严重,再次呼唤改革。2.宗旨:解决“积贫积弱”问题,使强兵成为富国。3.内容:均传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平均税法、征兵法、嘉宝法、护马法、一般军法、新科举法等。改革希望让强兵变得富有,并专注于财务管理。4.失败原因:宗申在党争中摇摆不定,王安石辞职,哲宗登基,太皇太后掌权,激活保守派,任用司马光,罢黜新法。历史称之为“元佑的现代化”。5.评价:虽废,但增强了国力,增加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注重进行多元化深入改革的能力。6.南宋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补充了劳动力;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加速了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因为北方战乱,人口减少,城镇衰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2.表现:(1)农业:A、粮食产量增加“苏沪熟,天下足”B、棉花种植扩大(2)手工业:A、苏州、杭州、成都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B、景德镇C成为全国瓷业中心,明州、泉州、广州成为全国造船业重镇(3)商业。宋朝之所以鼓励海外贸易,是因为西夏的崛起阻断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商路。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与改进;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赖与外贸口岸的有效管理。?海上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及意义。宋代札记:1,对宋高宗的认识。2.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3.宋代城镇与宋代以前城市的不同特征。?元朝的统一(一)蒙古的崛起1,沃南河源会议:成吉思汗建立蒙古2。千户制:从氏族部落制到国家政权的转变(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a .蒙古的扩张战争1、西辽和西夏的灭亡(成吉思汗是儿子的时候)3。灭大理降吐蕃(成吉思汗孙子蒙哥时)b .建立元朝1。背景:蒙古死于河州(蒙古开始灭南宋)2。建立:忽必烈的首都c .元朝的统一1。南宋灭亡:1276 2。文天祥坚持抗战3。袁完成统一:政治上:1,中央委员A,中书省管政务B,枢密院管军事C,御史台管监察D,中书省管六部2。局部:建立“省制”B、经济上:1、忽必烈重视农业:设立农业署2。棉纺织业发达:黄道婆和乌泥井被3。商业。水运和海运D、频繁的海外贸易:上海等地对外贸易发达C、民族关系:1、回族的形成2、郑玄元的建立3、使西藏成为元朝的地方行政区4、加强对台湾省的管理D、中外交流的密切D、凯尔波罗和王大元元朝对后世的影响:行省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要改革,“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西藏和台湾省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元的统一促进了回族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交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外国使节的频繁来华,促进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请关注宋元辉煌的科技1,北宋平民毕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2.元代王镇的农书记载了木制活字,还发明了轮式排版架,提高了排版效率。3.在宋代,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作坊来制造火器。南宋发明了火枪,宋元就有了矛。4.“贾仙三角”(北宋的贾仙)和中国的“余数定理”(南宋的秦)比西欧同样的定理早了五六百年。5.沈括与孟茜笔谈。6.天文学家苏松和韩公连设计制造了水运仪平台。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一、明朝的建立1、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2、1421年,明朝建立。朱迪迁都北京。第二,明朝君主的专制得到空前加强。65,438+0.皇帝直接控制中央和地方权力。一、把银行里的书省换成了三个部门。b,以六部代替丞相。c、成立宫院。形成内阁制度;2.皇帝设立五大武将府和兵部互相制衡;3.皇帝设立“三法司”,巡察官员和地方;4.工厂和医疗机构的建立是明朝君主独裁统治空前加强的主要表现;5.科举和八股束缚了知识分子;6.《黄皮书》和《鱼鳞图册》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先进和系统的户籍税收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三、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条件:A、土地从高度集中趋向相对分散;b、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性被削弱了——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政府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2、政策:A、鼓励农民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种植棉花;d、大力兴修水利;改革工匠制度;3,性能。关于清代造船业发展的几个问题:1,清初强化皇权的实质。2.正确认识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清初的疆域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3.明白清初大规模书籍的编撰和文字狱的实施,都是清初文化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4.关于西学东渐的早期。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史1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孔子与儒家文明。2.科举制度的演变。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浸透着儒家精神,孔孟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注重现实伦理道德,逐渐形成了“礼入法,礼入俗”的礼制文化。其政治表现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儒家思想的建立、发展和传播,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和特点,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主流思想的背景、社会原因、主要作用和影响。B儒家思想的演变C儒家思想的影响A儒家文明的传播(A,B,C是不同的要求)1。孔孟之道(1)背景:儒家思想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社会面临剧烈变革。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百家争鸣。(2)孔子开创了儒学。a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主张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稳定社会秩序。①他认为“仁”是涉及人类一切活动的道德规范。②“忍礼为仁”,守《周礼》是“仁”的表现。③他认为孝是“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孔子通过开办私塾宣传和实践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从而形成了儒家强调伦理、人事、实践、教育的特点。①他强调“有教无类”,首次公开招收任何背景的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知识的垄断,开辟了新的教育风气。②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并安排?诗歌?, ?书籍?,修订?春秋?,作为教材。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因材施教”,“因时而学”等。).(3)孟子和荀子a .孟子发展了“仁”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慈的政策,才能结束国家间纷争的局面。地理位置不如人文和谐)。②提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③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君子”标准。b .荀子命题①认为“人性本恶”,善是通过教育获得的。他主张“掌握命运,利用命运”。他是中国早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③以民心为成败关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评价:儒家虽然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显学”,但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激烈,各国都积极进行改革。儒家的“仁”思想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需要,在当时是很激烈的。孔子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对“仁”的渴望,都应该真诚地寻求“仁”。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就获得了“仁”。第二,“仁”的价值内涵。其价值内涵主要是指“仁”的情感和自我满足。孔子的思想是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学问,也是关于人自身发展的学问。第三,“仁”的表达。以宽广宽厚的胸怀关心人民,是“仁”的一种表现,即“爱众而爱人”。首先,它是自我认知的升华,是自我心理状态的内在反映。第四,“仁”的实用价值。孔子的“仁”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社会和现实上,始终关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是什么关系?孔子的仁应该以伦理为核心,他关注人的行为和价值;孟子的仁政主要是政治思想,侧重于人民的生存权。孟子的仁政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明确提出了古代“重民轻君”的民本思想和“抑民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2.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二世之死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用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无为而治”,儒家思想却不受重视。3.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实现了繁荣。①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抗击匈奴,由“无为”转为“有为”。②公元前。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人合一”、“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自然和人类都是服从命运的,所以反映命运的政治秩序和思想应该统一。③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概括为“三纲五常”。④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儒学成为官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⑤董仲舒的学说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但同时也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4.朱成的理学a .东汉以后,佛道日益兴盛,佛道思辨的特点和对宇宙起源、万物创造的解释对儒学影响很大。程颢进一步发展了儒学。②南宋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自然原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③他认为自然法则是万物之源,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儒家礼教是自然法则的具体表现。他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原则,提出了“明天的自然原则”的愿望,要求人们克服人对自然原则的认识欲望,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四本书?5.从孔孟的“仁”,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再到朱的“为明日之理,灭人之欲”,说明儒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6.明清时期的理学。由于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朱成理学兴盛一时。b .明代出现了以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心理学。①王守仁主张心是宇宙的本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心的产物。②他提出“致良知”作为道德修养。但是,“良知”还是建立在封建伦理的基础上。③王雪客观上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对明代中后期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明朝到清初,朱成的理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并成为这一时期的官方哲学。一、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除了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外,还取决于:①儒家思想崇尚“仁”②崇尚“和”的精神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更有利于道德教育。③儒家中庸思想更适合农业民族的心理习惯,更容易被认同。④“大一统”论更有利于我们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利于两千多年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二、儒学在中国历代地位的演变及其历史原因(1)战国时期,儒学被忽视(2)秦时期,儒学被打压(3)西汉时期,儒学享有“独尊”(4)维新变法时期,儒学“革新”(5)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受到冲击。儒家:崇尚仁政、礼义、人治;强调道德影响;法家:主张重刑严法,实行暴力统治;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三者是高度互补的。通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乱世难与儒学达到大一统。法家思想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当国家秩序步入正轨,就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应以儒家路线为主。从此,“儒道结合”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第四,正确理解儒家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长期以来,它被视为我国的正统意识形态;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提倡修身,强调律己,加强道德修养,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些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辉。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中庸之道等价值取向也造就了中华民族性格的负面影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