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埋没人才的两个案例
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明朝人。他的曾祖父和爷爷都是当官的,但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就靠卖花边为生。吴承恩小时候有个文学名。他在家乡是个天才儿童。他以“敏捷的天性和丰富的知识”而闻名。很遗憾,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在考试中没有好运气。他45岁才考上,60岁才当上小县令。很快,“我羞愧地低头离开了家。”他直到八十多岁才去世。《西游记》很可能是他离家后的作品。他一生著述甚多,但传世的文学作品只有《西游记》四卷本和《射阳先生》。吴:吴《儒林外史》作者,清代人。他的祖先是贵族家庭。起初,他是农民,后来他成了医生。他父亲去世后,他的家族生意就衰落了。吴20岁时已是秀才。36岁时,他因病不能参加“博学”考试。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去过考场。他的父亲在二十三岁时去世,他的遗产被他挥霍一空。他家乡的人说他是个败家子,他是个著名的学者。他不喜欢当地人的习俗,所以他搬到了南京。他经常没有食物,依靠朋友的帮助。他拿到钱,先买酒,有时卖书卖米。冬天没酒喝,他就邀酒友绕城走几十里,一路唱到天亮。他称之为“暖脚”吴讨厌八股,他也看不起写八股的读者。其实他也是一个努力过的八股作家,他的前辈们也和八股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八股、痛斥科举的小说。那么,吴不是八股的叛徒吗?这位学者的野史大概写于40岁到50岁之间,但他只活到54岁,这算是他的晚年。中年之前,他还痴迷于科举,但看到同时代人为了科举拼命挣钱,以及落后后的种种丑陋,让他醒悟了。所以他在小说中给那些痴迷于科举的文人以无情的攻击和冷嘲热讽,让他们充满了丑恶。看到这些扫地的文人,不禁觉得科举制度弊端太多,害人害己,同情士子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