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大丰县的历史,希望比较具体。100多字~ ~

大丰人的祖先一直从事制盐。盐民是劳动人民中最苦的阶级,受政府压迫,受盐商剥削。“椽子多,不遮风挡雨,不能饱餐一顿”,“烧熏熏,蓬头垢面”,“疫荒尤难忍”(见嘉靖《两淮盐法志》)。如此非人的生活导致了他们有着强烈的叛逆性格。康熙二十五年(1686),《桃花扇》作者孔在淮阳抗洪期间监督西团工作,撰写了《西团记》,记述了这里的民情:“居民以烹盐打鱼为生,却沉迷于争国税”。这种叛逆性格在元末明初张士诚领导的亚·敏起义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元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兄弟等18盐民在场排头河边的十里庙创业。经过14年的征战,它在方圆获得了2000多里的领土,范围南至杭、北至鲁、西至皖、东至海。据平江(苏州)称王,国号周。虽然张士诚一度向元政府俯首称臣,最后被朱元璋所灭,但却开启了中国沿海盐民反抗封建压迫的第一声,削弱了元政府的反动统治,导致政权更迭。它的成就至今仍不可磨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丰地区人民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牺牲烈士504人,解放战争1.227人,抗美援朝光荣牺牲烈士89人。

民国初年,张謇来到这里,成立了盐垦公司,弃灶促垦,招募贫农开垦荒地,种植棉花。其中以海门人最多。在生产活动中,当地人和海门人相处融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大丰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上,当地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农耕粗放,生产工具落后。而海门人因为家乡地广人稀,养成了精耕细作的习惯。在海门人到来之前,大丰西部也种植了少量棉花。种植方法是将棉花种子撒在盐分较重、不适宜种粮的土地上,等到雨水湿透棉花种子粘在土里才出苗,然后除草就够了。而海门人则采用按需条播的方式,出苗后有间苗、施肥、修剪、取芯等一整套管理措施,因此棉花亩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海门人的植棉技术很快被当地人接受和应用。再比如海门带来的工具,碗、铲、铁等。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在农业地区迅速推广。性格上,当地人忠厚老实,人际关系松散。海门人活泼开朗,讲究相互团结。生活上,当地人节俭朴素,但不擅长多元经营;海门人则相反,舍得花钱,善于赚钱。这些各自的优良传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大丰人独特的性格和风格。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大丰县社会氛围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革”期间受“左”的影响,人际关系一度紧张,派系斗争时有发生。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通过拨乱反正、清理根子,社会秩序趋于稳定。1982年,中央发出指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规定每年3月为“全国文明礼貌月”。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然而,在此期间,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国家的改革开放从事犯罪活动。从65438到0983,该县开展了一场打击犯罪活动的运动。经过三次战役,打掉盗窃团伙10余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富民政策得到落实,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探索和追求丰富精神生活的新局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