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西部巴士有限公司成立背景。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迅速膨胀,深圳原有的公交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此时特区政府刚刚成立,事情很多,财力有限。因此,深圳公交走上了一条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完全不同的道路,即政府引导、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该模式积极鼓励民间投资,主要以线路招标的形式授权公交线路运营。它使深圳公共交通以较少的政府投入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2007年,该市共有38家公交企业,其中大部分是私营企业。他们为特区内外的公共交通服务做了大量工作,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的日常出行需求,为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汽车覆盖率低,偏远地区的公共汽车服务缺乏或不足。
2.运营的无序主要体现在客流量大的地区。
3.事故率高,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
4.服务质量低,主要是特区外。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化运营模式与公共交通的公益性需求严重背离。深圳的公交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不享受或享受少量财政补贴),以盈利为主,无法兼顾公益需求。因此,要改变上述公车乱象,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同时,随着燃油等公交运营成本的增加、深圳公交票价的下调、广大市民对公交服务质量的不满以及全社会要求政府便民、利民、惠民的大趋势,原有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已难以维持。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深圳的金融实力。
2007年下半年,深圳终于决定将已经在特区成功实践的公交特许经营制度延伸到特区外,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公交特许经营制度,对原来分散在特区外的公交企业进行重组和特许经营。此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原有的38家公交企业整合为国有股份相对较多的3家企业(公交集团、西部公交、东部公交),分别负责特区、宝安、龙岗的公交特许经营,对跨特许经营区域的线路实行三次竞标,形成相对统一、相对竞争的公交经营新格局。与之相匹配的是政府对这三家企业实行基于“成本调节”的财政补贴,实行微利经营。2010 65438+10月26日,深圳公交资源整合正式完成。
深圳西工x汽车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