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李鸿章是中国晚期政治舞台上少有的开明封建士大夫。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建立洋务运动就是这种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李鸿章比倭仁等顽固派更开明。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国家的富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民企业,客观上* * *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建中国海防,规划北洋水师,增强中国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学校,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至于争议最大的对外战争,它试图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的确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是,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环境下,一个弱国的外长如何获得平等的话语权,这是很难想象的。他背后更深刻的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他没有改掉晚清政治的恶习,还有腐败。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他坚持“中体西用”是他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来,“天下掌权者皆谤”这四个字的评价非常形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权力,而中国又是弱国,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反正他在外交上绞尽脑汁,也难逃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措施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他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超越封建制度。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忠臣。但无论如何,李鸿章在他所处的时代,始终是处于朝野和反对派各种矛盾和漩涡中心的关键人物。他所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李鸿章的历史作用评价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以* * *治* *,光* * *情* * *历朝历代,清廷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的重大举措,都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梁启超是研究李鸿章的第一人。梁肯定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人物”,而且是“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人物”,并将其与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包括诸葛亮、王安石、、曾国藩、左、张之洞、袁世凯、俾斯麦、伊藤博文等人作了比较,得出结论:“无学无术,不敢破例。不避辛苦,不怕谗言,是它的长处。”* * *梁启超的李鸿章-中国近四十年大事记* * *
20世纪50-70年代,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正如胡绳所指出的,李鸿章把中国封建统治者在外国侵略者面前的地位描述得如此软弱无能,把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吹嘘得如此不可抗拒。他对外国侵略者的恐惧可以代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整个官僚集团中的主导思想。所谓“中兴”“自强”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而海外和台湾省的学者普遍认为,李鸿章基本上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人物。刘认为,李鸿章的革新计划相当温和,与西方和日本的“国家建设”相比,明显缺乏现代化的总体规划。然而,李不仅提倡现代军事工业,而且鼓励中国商人与西方公司竞争。同时,他也是第一个主张官办学校应该教授西方数学和科学的人。* * *刘儒家实用主义爱国者、李鸿章传记* * *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
戴毅认为,李鸿章是近代强国富民之路的探索者之一,他的洋务运动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 * *戴仪在《李鸿章全集》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 *袁认为,《马关条约》签订后,把战败的原因和对国家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鸿章个人,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不敢正视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万恶之源,不敢打击真正的罪魁祸首慈禧一伙。虽然很难对李鸿章的口头批评作出全面、实事求是的评价,但它反映了朝野的思潮,表现了人们对战败的愤慨和对亡国的担忧。* * *袁《李鸿章传》* *陈旭麓认为,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是近代化的第一步,是19世纪后期那个特定时期的先驱人物。
另一方面,李鸿章毕竟还是属于封建“体”。他自己并没有超越这个“身体”,而是从封建的“身体”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是评论李鸿章与现代化关系的一个基本点。如果他超越了这个基本点,那就和当时的历史不符了。* * *陈旭麓《李鸿章:迈出中国现代化第一步的代表》《李鸿章与中国现代化》* *夏东源认为,李鸿章是公认的为大清国鞠躬尽瘁的忠臣,只有他忠于大清国,所以他积极进行洋务,使他走向富强。但是,他的一切活动,他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是建立在维护清朝的基础上的。他怕这些长处不能抵御内忧外患,所以他总的倾向是“和为贵”。
人们还:
1.近代史论文中的人物李鸿章
2.李鸿章的近代史随笔
3.中国近代李鸿章研究论文
4.现代历史人物
5.曾国藩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6.陈独秀,一个现代历史论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