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古迹的历史

吴哥又称吴哥考古花园,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柬埔寨西北部的暹粒省。吴哥在高棉语中是“城市”的意思。历史遗迹分布在400平方公里内,包括9世纪至65438+5世纪高棉王国的古都和寺庙,如吴哥窟、吴哥窟、巴戎寺、班迭斯雷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将吴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吴哥王朝鼎盛时期,吴哥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是工业革命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当时吴哥人口50-65438万。为了供应足够的食物,调节旱季和雨季,吴哥地区建立了一套精准灌溉系统,以完善的运河和众多的人工湖蓄水发展农业。

从公元9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几个世纪里,吴哥窟、吴哥窟及其周围的寺庙和庙宇都是在“神王”的思想下建造的。

[编者]高棉王国首都吴哥的建立

[编辑]罗洛斯

公元前9世纪初,高棉国王阇耶跋摩二世统一了柬埔寨,宣布脱离爪哇独立,在洞里萨湖以北的哈里哈拉拉亚(Hariharalaya)建都,也就是今天的罗洛斯一带。阇耶跋摩二世自称“宇宙之王”,信奉婆罗门教,崇拜湿婆,为吴哥王朝奠定了宗教意识的基础。阇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吴哥王朝已传承百年。

因陀罗跋摩一世即位后,在霍贾洛亚修建了第一座当地寺庙,即Preah Ko,并于880年完工。这是一座早期的小规模祠堂建筑,因庙前躺着一只神牛而得名。因陀罗跋摩一世还有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国家寺庙巴孔,这是高棉语的第一座寺庙。

[编辑]吴哥

9世纪末,Yasovarman一世开始修建都城yaodharaā,Yasodharapura,也就是现在的吴哥窟。他下令修建东巴拉伊,在巴肯山上修建了国家神庙巴亨,就像印度神话世界的中心苏米山一样,周围有沟渠,就像苏米山周围的咸海。此外,叶舒巴玛一世还修建了许多印度教寺庙和修道院。

967年,拉金德拉瓦曼二世的朝臣雅金亚瓦哈拉(Yajnyavahara)在吴哥东北部修建了班迭雷(Banteay Srei),主要供奉婆罗门教的湿婆神。用罕见的红砂岩雕刻精美的浮雕,被认为是吴哥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

近百年来,大大小小的寺庙竞相兴建。11世纪,巴布翁寺(Baphuon Temple)是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国家寺庙,由乌代亚迪亚瓦曼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建造,也是一座大型须弥山寺庙。尤托耶·迪多·波莫二世还挖掘了西侧的西巴拉伊,以替代逐渐干涸的东大人工湖。

[编辑]苏利耶跋摩二世建造吴哥窟。

吴哥窟是吴哥地区最重要的寺庙建筑,由苏利耶跋摩二世二世于1113年至1150年建造。打破传统设计,吴哥窟是供奉毗湿奴的寺庙,也是当时的国家寺庙。它由五座宝塔和三层回廊组成,外面有灌溉的护城河作为咸海。壁画的神话故事与苏利耶跋摩二世的个人皇室生活。建筑占地面积广阔,气势宏伟,壁雕生动自然。它是高棉古典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

[编辑]阇耶跋摩七世建造了吴哥窟

苏利耶跋摩二世死后,吴哥王国陷入内乱,随后外敌占领并入侵该城,搜寻并摧毁了首都yaodharā。当时还是王子的阇耶跋摩七世驱逐了占领城市的人,并于1181成为国王。在他统治的30多年间,这个帝国达到了顶峰。他正在被摧毁的首都进行建设,重建吴哥城。鉴于被占领城市入侵的惨痛经历,阇耶跋摩七世把吴哥窟的城墙建得非常高非常厚[1],城外还修了护城河。市中心的巴戎寺,最著名的是以阇耶跋摩七世的脸为蓝色背景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这也是“微笑的高棉”的由来。寺庙墙壁上的浮雕不仅展示了阇耶跋摩七世与占城之战的壮丽场景,还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由于阇耶跋摩七世信仰佛教,吴哥的信仰开始由印度教向佛教转变,在巴戎寺也可以看到印度教和佛教共存的特殊风格。此外,阇耶跋摩七世还修建了大量寺庙,如塔博姆寺和塔索姆寺,以及许多医院和招待所。

【编者】周大观《真蜡风俗录》

周大官,中国元朝人,贞元年(1295)赴真腊(吴哥),回国后以游记的形式写成《真腊地方志》。周大观在吴哥时,英德拉瓦曼三世三世统治时期,文章记录了吴哥当时的城市和生活,如城垛、宗教、司法、官僚、农业、奴隶、动植物、洗浴、服装、器皿、商业、贸易、日用品等等。虽然吴哥王朝国力渐衰,但周大官还是记录了一种描写国王奢侈的风格:“当所有的兵马都在它面前时,旗帜被击鼓跟随。”宫女300-500,花布发髻,手持巨烛,自成一队,虽然白天也大放异彩。还有宫女,都拿着金银器皿和饰品。系统差别很大,不知道它们是用来干嘛的。还有宫女,拿着枪和牌当内兵,重新组队。还有羊车和马车,都用黄金装饰。它的所有官员和官员都骑着大象在前面。有数不清的红色雨伞。其次,君主的妻妾,或轿子或汽车,或马匹或大象,卖了一百多把金伞。然后是一国之主,站在大象上,手里拿着一口气。大象的牙齿也覆盖着黄金。卖金白伞的时候,20把以上的伞都是金的。周围有很多星团的图像,还有军马保护。如果你在附近游泳,停止使用黄金轿子,所有的轿子都会被女士们撞倒。任何人进出都会遇到小金塔,金佛就在前面。所有观众都要跪下跪拜,叫三声。」[3]

[编者]吴哥的战争与遗弃

从13世纪中叶开始,吴哥王朝国力逐渐衰落。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地区,摧毁了许多建筑和灌溉设施。皇室被迫搬出吴哥窟,整个地区除了作为佛教圣地的吴哥窟外,几乎完全荒芜。考古学家提出了吴哥地区荒废的几个原因:

[编辑]与暹罗的战争

大多数学者认为,吴哥败亡的最直接原因是与暹罗的持续战争。13世纪,暹罗逐渐入侵吴哥地区,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后,破坏城市建设。灌溉系统被破坏后,他们赖以生存的田地无法耕种,吴哥王室迁至金边。一些吴哥人搬到了暹罗的首都,一些人随王室搬到了金边。吴哥弃守后逐渐凋零。

[编者]国家宗教的转变

有学者认为,吴哥的信仰从印度教转变为小乘佛教后,佛教教义否定了对皇族的崇拜,破坏了原有基层民众对“神王”的尊重,逐渐松动了皇权对民众的束缚。

[编辑]公共工程疏忽

多年与暹罗的战争,让王室越来越疏于公共工程建设。一旦吴哥地区的稻田灌溉系统得不到很好的维护,粮食的产量将不足以应对庞大的人口,经济规模也会随之降低,导致人口的迁移。2007年,由澳大利亚学者组成的大吴哥项目指出,当时的灌溉系统成就了吴哥城,但也可能是因为庞大系统中的一些灌溉渠道错位,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水资源枯竭。

[编辑]现代的重新发现和革新

1586的方济各会修士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莱纳(Antonio da Magdalena)和1857的派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查尔斯·埃米尔·布维福(Charles Emile Bouyfu)神父都报道了吴哥的情况,但都没有引起注意。[4] 1860 1,法国学者亨利·穆浩(henri mouhot)在森林里发现了吴哥的遗迹,并发表了这次旅行的记录,世界对吴哥产生了兴趣。1863年法国殖民政权建立,学者们来到这里挖掘丛林中的吴哥遗址。1866年,法国殖民政府开始了系统的研究,19年后,编制了吴哥王室年表。[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柬埔寨王国独立。虽然继续维护了吴哥,但20世纪下半叶,柬埔寨发生了政治军事动荡,如越南战争、红色高棉、内乱等,导致吴哥的寺庙被毁,被盗。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吴哥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修复团队进驻吴哥遗址群,目前仍在持续修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