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第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生活,体察历史。
历史是一系列生活事件。学习历史,必须教会学生分析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培养他们对这些事件的感知。我们一般会写一些小经历。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会形成认真观察历史的习惯。比如通过分析我们身边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成功发射、512汶川大地震、两会召开、十七大等。,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明显提高,历史感知能力增强,历史敏感度增加。作为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感受中引导和启发学生。比如一个学生在对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的感悟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师,这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月球上什么也没有。我们可以用这笔钱建一所学校。我们连宿舍都没有,你知道的。”这种洞察力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生头脑中的许多东西,我们可以知道如何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这样的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件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感知能力不断得到锻炼。
第二,教会学生质疑和反思历史
史记中人造斧的痕迹太多了,很多历史都被人为篡改过,要么太美太高大,要么太小太猥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大胆质疑历史,尽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人类因为质疑和反思而不断进步。不被质疑的历史是盲目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将失去真实性,历史教学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怀疑是一切进步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作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大胆提问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违背常识和异常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提问中深入思考有价值的问题。比如鸦片战争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影响?是让我们当时的社会制度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鸦片战争使我国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是封建社会。那么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有了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也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历史,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感知。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第一,要保护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课堂上,老师要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分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比如有的同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说袁世凯是汉奸,而是从袁世凯的性格特点入手,分析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野心,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现实中。有学生质疑孙中山退位给袁世凯:“为什么在大家都期待他的时候,孙中山却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教师应该把历史稍微剖开一点,让学生体会到革命者为了国家的未来而退却的政治胸怀。这样教学就有了问题,有了解决方案才有进步。
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对于学生来说,课本是权威的东西,一切以课本上的东西为准。但是要告诉学生,权威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东西。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对历史的认识也可能变得受到时代的限制。作为学生,要在对历史真相的探索中,用一般规律的一般原理来分析历史,理解历史。例如,在评价毛泽东时,我们不应该神化毛泽东,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他。对于一代枭雄曹操,不应该让学生仅凭《三国志》就把曹操定义为小人。要告诉学生,曹操形象是被汉朝正统观念丑化和扭曲的,真实的曹操也是同情人民疾苦,对东汉末年战乱社会深感忧虑的。曹操“骑老马,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是“一统天下”
第三,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感知能力。
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小历史事件的积累。只有把这些小的历史事件分析透彻,才能对大的历史事件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感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历史,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感受和理解。可以尝试开展“如果我是xxx”的活动,让学生以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来感知人和历史。比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学生不仅要被革命者战胜困难的精神所折服,更要体验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坚如磐石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寻找培养学生历史感知能力的途径和机会。只有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力,历史教学才能真正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