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紫金根》
创作的艺术特征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戏剧中的“巨人”。他的戏剧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非常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批评拉萨尔的戏剧《紫荆根》时,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观点而忘记现实主义,为了席勒而忘记莎士比亚”。那么,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奥秘是什么?为什么它有一种永不衰退的艺术魅力?这与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密切相关。
莎士比亚在许多类型的戏剧(包括喜剧、悲剧、历史灵感和传奇戏剧)中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各种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从高贵的国王大臣到普通人,他们的个性是不同的:他们的面孔是不同的。甚至同一阶层的人物,如皇帝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白、国王李尔等。莎士比亚笔下的统治者有他们共同的特点,但也有他们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相同或相似的。就莎士比亚作品中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而言,朱丽叶、波西亚、考狄利娅、苔丝狄蒙娜、奥菲利亚等。绝不是善良、真诚、热情这些词可以概括的。至于一些公认的优秀艺术典范,如哈姆雷特、奥赛罗、夏洛克、福斯泰夫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面,随时准备出柜。以《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为例。他不是单一的恶毒守财奴,也不是老式的高利贷者,而是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的人格特征。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普希金指出,“莫里哀笔下的守财奴只是吝啬——仅此而已;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很吝啬。机警,报复心强,对女儿好,机智等。”,尤其是莎士比亚在分析夏洛克对金钱的疯狂贪婪时,还用富有同情心的笔触描绘了他因被基督徒羞辱而引起的复仇。他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个人仇恨的激化造成的,还涉及到欧洲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这有着特定的社会原因。
“情节生动丰富”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另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早在1859,恩格斯就把“更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与“莎士比亚戏剧生动丰富的情节”的完美融合,作为未来戏剧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为了刻画各种人物的性格,反映复杂的社会图景,增强现实生活的浓郁风味,莎士比亚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三统一”的束缚。他常常在剧本中刻意设计和安排两条以上的故事情节(多达《仲夏夜之梦》中的四条线索),平行发展,或曲折发展,相互对照,相互补充。悲剧《哈姆雷特》线索众多,矛盾复杂。就复仇线索而言,有三条线索: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与麦克克劳迪斯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封建王权的产生,小福丁布拉斯与劳蒂斯为发泄个人愤怒和复仇而进行的盲目复仇行为。其中,前者是主线,后者是副线,从属于主线,推动主线情节的发展。
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不借东西是见不到人的,因为人难,所以也谈不到事。这两者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印刷的。《哈》中的后两条线索,动机是私欲,局限于个人和家庭的利益。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为了弑父,而是为了重整乾坤,打击恶势力,把为父报仇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因此,三条线的对比和反差既充分展现了哈姆雷特的性格,又突出了他复仇的深刻社会意义,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哈》剧的情节线索多而不乱,繁而不杂,主次分明,轻重适当,编排巧妙合理,大大增强了该剧的效果。
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语言生动多彩,闻其声而见其人,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做到了个性化与形象化的结合,哲理性与抒情性的交融。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语言,并且随着场合和环境的变化,人物的语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歌德在莎士比亚的《命名日》中说,观众直到说话才知道人物内心的演变,所有的人物似乎都在一起认同,所以在这方面不允许我们含糊不清,含糊不清。夏创客的语言宫粗鲁、粗俗、犀利,经常用恶心的东西举例,而亚亚的语言优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正好相反。哈姆雷特的语言,时而温和,时而清晰,时而诙谐,时而语无伦次,都取决于他内心的矛盾斗争和他思想性格的发展。特别是作者精心设计了许多精彩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和深化了他的人格特征。比如第三幕第一场那句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就是一首闪耀着哲学光芒的著名诗篇,也是揭示哈姆雷特内心奥秘的妙笔。通过这段独白,读者可以进一步理解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对复仇的痛苦寻找,对思想矛盾的坦诚分析。正因为如此,高尔基在他那篇著名的关于剧本的论文中,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要想用有力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就必须向莎士比亚学习。
“福斯泰夫风格”的背景。文学作品要想塑造出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必须要有一个自由活动的世界和充分表现的舞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阔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典型环境中。人物靠背景生活和行动,背景依赖于人物,富有生命力。恩格斯高度概括和总结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这一特点,称之为“福斯泰夫风格”的背景。
福斯泰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人物。他是封建社会解体的畸形产物,具有破落骑士和冒险家的双重特征。他的特殊身份不仅使他能够与封建统治集团保持频繁的联系,穿梭于王公贵族之间,还使他能够流连于酒楼,来往于城乡平民,出入于社会下层的各个角落。萨图比亚以自己的行动和活动为纽带,自然地将贵族世界与平民世界联系起来,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英国光怪陆离的社会关系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
哈姆雷特利用“福斯泰夫”这个背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剧本的拍摄地点而言,从宫殿、城堡到郊外、墓地,有国王、王子、大臣、士兵、水手、演员、掘墓人等。就内容而言,它既有效地揭露了上层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的生活,又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下层民众的生活。尤其是后者,他们用各种方式感叹世界的不公,用各种手段抗争。晚上有严格的保安值班,预示着中国将发生“非常之变”。挪威士兵要上战场争夺一个弹丸之地。流浪艺人被迫赶出伦敦,闽南人北上被欺负...总之,他们都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哈姆雷特与黑暗势力的斗争。这种广阔的背景不仅为台前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和范围,而且有效地衬托了哈姆雷特的思想和个性,使他在与各种人物的交往中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露,突出了他具有特殊社会内容和鲜明时代色彩的斗争。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在当时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他戏剧创作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他长期坚持探索创新的结晶,是他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运用的产物。他认为戏剧创作必须正视现实,直面生活,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在他早期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他说:“最好的戏剧只是生活的缩影。”后来在悲剧《哈姆雷特》中,由人物明确宣示:“戏剧自产生之日起,其宗旨始终是反映自然,展现善恶本色,向其时代展示自身的演变发展模式。”因此,18世纪英国著名评论家把莎士比亚视为“一个把风俗和生活的镜子举到读者面前的诗人”。显然,我们不难理解,虽然萨图比亚写的剧大多是老题材,但一旦经过他的改造和制作、加工和创新,就成为一部带有萨图比亚深刻印记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生活光泽和浓郁的时代风格。
正是在上述前提和条件下,1859年,马克思在给菲菲·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莎士比亚的比亚”这一重要的文艺创作原则。这是革命导师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指出了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本质,要求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现实生活和社会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基于空洞的概念,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用形象化的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莎士比亚化”与莎士比亚的具体艺术技巧密切相关,但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划等号。目前很多评论莎士比亚戏剧的文章将两者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