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民歌的历史渊源

镇巴民歌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民歌发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第一,艰苦的工作方式。这里山高林密,有些劳动方式很辛苦。运输主要靠人力,主要河流是航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辛苦单调的工作中,需要精神上的调整,情绪上的宣泄,娱乐。山涧,田野,一曲民歌,无愁。优秀的民歌传播越广,歌词越固定,代代相传。与劳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民歌不计其数,如《北戈尔》、《船夫歌》、《打夯歌》、《抬石头歌》、《风箱歌》、《吃草歌》、《插秧歌》、《抬丧歌》等,对民歌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特色鲜明的民俗。在我县的特色民俗中,有大量的民间音乐,其中围绕婚丧嫁娶的民歌更是异彩纷呈。人们把人生的一切活动概括为五个字:生、累、病、死、苦,由此产生的民歌把所有的人生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语音特点。我县地方语言与川北相似,山歌节奏也相似,但调式结构与川北相差甚远。我们县四声或五音的声调模式很多,其次是羽、尚。其调式的交替也是“羽号”。

第四,独特的文化交流形式。镇巴,依秦而望蜀楚,一直受秦川文化影响,受荆楚文化浸润,受巴蜀文化熏陶,所以在文化形式上形成了以我为主,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