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

第一,八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分析了三大改造的完成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巨大变化之后,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基本确立,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了。

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现状已经是一对矛盾。

这个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的条件下,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但是

它已经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是已经沦为次要矛盾。

因此,党的工作重点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党的工作重点的及时战略转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二,八大总结了七大以来的经验,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教训,制定了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计划。

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八大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积累的经验。

在生产上,指出必须保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明确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八大决议指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根据原料和资金的可能以及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就会削弱重工业。

在发展速度上,中共八大提出了既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又反对急躁冒进,整合后稳步发展的方针。

在充分分析我国丰富的人力物力、市场等方面的情况后,正确估计经济、财力、技术力量的客观制约,估计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从而积极稳妥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八大也提出了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根据毛泽东同志“认识十个关系”,经济管理体制存在过分集权的弊端,八大要求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发挥两个积极性。

中共八大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保证企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等方面有适当的自主权。

再加上陈云在八大讲话中提出的“三主三补”的重要意见,初步构成了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商品经济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案。

八大分析了建国以来党的组织形势,总结了党的建设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路线和方针。

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党面临新的挑战。

这种情况很容易使一部分党员骄傲自满,脱离实际和群众,发展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产生官僚主义。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发扬党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同时,要发扬党内民主生活,建立民主集中制。

借鉴苏联的经验,八大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突出个人的任务。

指出“人格崇拜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党的生活中必然会作出一些反应。”

“因此,有必要

“坚决贯彻中央反对个人突出、表扬个人的方针”,继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八大在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意见。

党的“八大”召开的时候,距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只有七年时间。我们没有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些盲目性,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一些局限性,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八大”的正确路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实。

但是,中共八大的辉煌成就在于:面对国内形势和任务作出的判断,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经济建设方针,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的成就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