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葡萄酒介绍

考古资料证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从一幅五千年前的古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古埃及人在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贸易等方面的生动场景。

中国的葡萄酒实际上起源于什么时候?这不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近年来,有作者认为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酒了。根据有关资料,在河南省1980发掘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座密封的青铜墓。根据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分析,通策的酒是酒(“保存三千年的酒”,酿造,1987。5)。不清楚当时酿酒用的葡萄是人工培育的还是野生的。其他考古资料表明,在商代中期的一处酿酒作坊遗址中,一个陶罐中至今仍有桃、李、枣等水果的果实和果核(唐云明等,《河北酿酒资料考古发现及中国酿酒起源论》,水的形状,火的性格——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1)。虽然没有足够的文字证据,但从以上考古资料来看,我们确实可以相信,在商周时期,除了粮食原料酿造的酒之外,其他水果酿造的酒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古代葡萄酒史料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葡萄酒并不是主要的酒种,但是在一些地区,比如现在新疆所在的地方,葡萄酒基本上是主要的酒种。有关资料请参阅《葡萄与葡萄酒传入中国考》(见张玉中论文《水的形状,火的性格——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在一些历史时期,如元朝,酒也被广泛使用。历代文献中关于酒的记载依然丰富。

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官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见“葡萄作酒绕万,富户藏酒至万石以上,久留者数十岁不败。老百姓嗜酒,马嗜苜蓿。汉使信以为真,于是皇帝开始种苜蓿,葡萄肥沃。及天马,外国使臣公,遂离宫见各种蒲桃,苜蓿热切”(《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中亚的费尔干纳河谷。这一案例史料充分说明,西汉时期,中国已经从周边国家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酿酒的技术。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区。吐鲁番出土文献(由近代出土文献整理而成)中有许多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吐鲁番葡萄园的种植、管理、租界和酒类交易等情况..从这个史料可以看出,那个历史时期的葡萄酒生产规模是比较大的。

东汉时期,酒还是很珍贵的。《太平御览》卷972《续汉书》说:扶风孟陀留酒桶,即以为凉州为史刺。足以证明当时酒的稀有性。

葡萄酒的酿造工艺比黄酒简单,但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是季节性的,毕竟不如粮食原料方便,所以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一直没有大面积推广。历史上,大陆的葡萄酒一直保持不断。唐、元时期将其他地方的葡萄酒酿造方法传入内地。到了元代,规模最大。其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在元代,山西太原也有大规模种植葡萄和酿酒的历史。而汉族的酒的制作技术基本无关紧要。

汉代虽然引进了葡萄和葡萄酒的生产技术,但并没有流传开来。汉代以后,中原地区大概不再种植葡萄了。在一些偏远地区,历代皇室往往以贡酒的形式进贡酒。唐朝时,中原对酒一无所知。唐太宗从西域引进葡萄,《南方新书》卷三记载:“唐太宗破高昌,收马奶葡萄种于园中,得酒法。那酒还是有利可图的,碧绿清香清凉,味道鲜美,长安开始知道它的味道了。"宋书《辞赋元规》卷970记载,高昌旧址在新疆吐鲁番以东约20公里处,当时其归属已不确定。到了唐代,酒在内地影响很大。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方法和酿酒方法,可能在唐代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以至于酒的名字在唐代很多诗词中频繁出现。比如那句家喻户晓的诗:“发光的一杯葡萄美酒,欲饮琵琶,须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也写过赞美酒的诗,说:“我是晋人,所以种这种玉,天天喝也喝不饱。“这说明当时山西已经种植了葡萄,酿造了葡萄酒。白居易和李白都有关于酒的诗。当时,胡人还在长安开了酒店,出售西域的酒。

元朝统治者非常爱酒,规定给祠堂祭祀必须用酒。并在山西太原和江苏南京开设了葡萄园。至元二十八年,宫内建酒室。

由于蒸馏技术的发展,元朝开始生产白兰地,在吃和吃中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西域的葡萄烧酒。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十中记载,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水晶葡萄,白中带晕,长如粉红,味甜。紫葡萄,黑色,有糖醋两种大小。青葡萄,出蜀国,熟了是绿的。如果是西番的青葡萄,以兔眼出名,口感比甜度好。如果是无籽的,那就不一样了。

小葡萄在西方生长时像胡椒一样小...云南葡萄大如枣,口感绵长。

二、中国古代酿酒方法。

中国古代酿酒技术主要包括自然发酵法和加曲法。后者有画蛇添足之嫌,可见中国酒曲法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1自然发酵法:

酒可以不用酒曲自然发酵成酒。从西域学来的葡萄酒酿造方法应该是自然发酵。唐代苏静新修订的《本草》说:“酿酒需曲,而蒲萄、蜂蜜等酒不必独曲。”葡萄皮表面有酵母菌,可以把葡萄发酵成酒。

元代一位诗人曾写过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自然发酵法:秋翠天桥飞不起来,下巴下的珍珠脱了寒露。春日夜千垒,柱满秋春。几云之后,月清云淡,香髓蒸暖。酒变成了香锅,春风冻结了玻璃灯。甘露欺奶,曲生味难懂。教典则不战凉州。

2、制曲发酵法:

因为我国人民长期以来一直使用酒曲酿酒,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酿酒时必须添加酒曲。再加上技术交流上的障碍,一些地区还不了解葡萄自然发酵酿酒的原理。因此,在一些酿酒技术的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多余的、令人捧腹的做法。比如北宋著名酿酒专著《北山九经》所收录的酒法,就深深地烙上了黄酒酿造法的烙印。方法如下:“将酸米入蒸笼蒸,气蒸,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重二斤半(洗净、晒干、去皮、去籽),杏仁也放在沙盆的同一个地方。三斗熟浆后逐一磨浆,生丝过滤。三分半熟的浆溅出来,米饭软软的,盖了好久。之后把饭摊在桌子上,按照通常的方法加温,找来拌在酒曲里。在这种方法中,葡萄被清洗、去皮和去籽,酵母被去除。而葡萄只是作为一种配料。所以不能称之为真酒。甚至在元朝的一些地区,仍然使用葡萄和大米结合的做法。如元代诗人袁浩文在《蒲萄九赋》序中写道:“刘登州不过是予言:‘我安邑有许多蒲萄,但人不知有酿酒之法。如果过几天我和老朋友徐忠祥一起尝尝,我居然会和饭一起喝。酒虽作,古人说甜而不苦,寒而不寒者失之。"

三、近代中国的葡萄酒

清末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造公司,从西方引进优良的葡萄品种和机械化的生产方法,从此中国的葡萄酒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从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前苏联引进酿酒葡萄品种。我国也开展了葡萄品种的选育。目前,我国已在新疆、甘肃干旱地区,在渤海沿海平原、黄河故道、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淮河流域、东北长白山等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生产基地。新建的酒厂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