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然辩证法分析科学发展的动力因素

说明:问题的答案来自《自然辩证法概论(2006年版)》以及网站和知网上的论文。因为有些问题,我没有找到对应的答案,只是列出了一些内容。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理科

科学是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的分类知识。

基本定义——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它无止境地探索和实践,倾向于分阶段地接近真理,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和信息性等特征。尽可能不包含相互矛盾的知识体系,大部分成果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崇高事业。

科学应该包括七个方面:

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

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

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组织系统

科学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科学生产力

作为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

作为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

作为人与自然的对话:科学对话

2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下,想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学技术知识范畴。它是科研主体对已知背景知识与研究对象未知内容之间差距的主观反映。其客观内容是科研主体对研究对象的未知内容想要了解的部分。其主观形式主要是疑问句,有时也有陈述句、祈使句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定义科学问题。

3个全球问题

全球性问题,也称世界问题。著名学者尹希成先生认为,全球性问题是那些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

全球性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逐渐暴露,并在70年代和80年代变得日益尖锐。今天,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是时候解决这些问题了。

全球性问题涉及面很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爆炸、核弹威胁、粮食短缺、南北差距、信仰危机、价值观混乱等等。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种。

(1)自然问题:主要以自然危机的形式呈现,典型表现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能源逐渐枯竭。(2)社会问题:主要以社会危机的形式出现,主要是人类社会多极利益相关者的竞争和人类自身的无知造成的。(3)精神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全球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全球性问题(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想根源。它主要通过个体行为表现出来,包括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和信仰的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的堕落,并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模式在青少年中的扩展。

三类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日益呈现出以下特点:普遍性;诚信;复杂性;深刻;严重程度。

3灵感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在一个诱导物的启发下,对某个问题进行长期的追求和沉思后,突然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正常人可能会受到启发,只是水平不同,本质上没有区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②发病突然,消失迅速。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新颖甚至独特。④情绪化。灵感来的时候,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的,甚至是疯狂的。

4科学假设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在自己的头脑中预先作出的关于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假设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一种可能方案。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推测性陈述。”将知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在这一对科学假说中,表达了两层含义。第一,科学假说具有推测和假设的性质,不属于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事实;第二,科学假说不同于没有根据的主观武断的假设,而是基于已知的既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它是在这些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以多种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想象等方法,形成回答问题的基本观点。它是基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决定了作为科学假说有一个必要条件,即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如果原则上没有可检验性,相关说法就不能称为科学假说。

5.技术革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利用可能的利润条件,重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引进新产品,设计新工艺,提出新方法,开拓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以获取商业利益的过程。

技术创新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创新性、社会实践性和历史阶段性。

6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状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干扰,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几乎相等,在外界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无法恢复原状时,称为生态失衡或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持生态平衡不仅仅是维持其原有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类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实现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高效、生态效益更好。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长时间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迄今为止,其种类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几乎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长期保持平衡。此时系统中的生物会填满所有的有效空间,环境资源可以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例如,热带雨林是一个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物种多,各自占据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和谐相处,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包含了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人类应该受到大自然的启发,而不是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持适合人类需求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者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维持正常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

四、简答题

1,举例分析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去做事情,寻求最佳的目标;做好局部,发挥整体作用,树立全局观念和全局思维。

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失去整个社会的环境。最后还是得不偿失!

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我们用有机整体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系统整体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在普遍联系原则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坚持整体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首先,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其次,整体不是其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个优化系统大于其各部分的总和。

最后,两者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在协调各部分向统一方向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各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系统的意义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事物,无论其范围如何,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所谓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1)结构性是系统的元素或部分相互组合的方式。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优化结构以达到整体的最佳功能。

(2)层次是指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关系。系统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关注其动态秩序,以保持结构的相当稳定性。

(3)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重视和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整体性是指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该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完整性。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总和,而是系统整体结构所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系统之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具备的全新性质和功能,是因为系统不是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组织起来的。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形成特定的结构,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因此系统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功能。

2.自组织的条件,并举例分析其中之一?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构建自组织系统所需的条件;用协同学理论研究了自组织的发展动力。突变理论研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路径问题;超循环理论提供了一种自组织物质和能量信息交换的方法;分形理论从空间结构上研究系统的演化;混沌理论描述了事物在时间上演化的历史过程。

以耗散结构为例来说明。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一理论是用有效性和统计物理的方法研究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如何通过与外界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变成一个具有有序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新状态,当系统中的某个参数变化到某个封闭值时,经过涨落,系统可能突然发生变化。这种状态必须不断消耗能量来维持和维持稳定。从原来的混沌状态到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在一个孤立的系统(指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中,任何发生的过程都必然是熵增。对于开放系统,只要有负熵输入,系统就有可能保持有序结构,避免熵增加。

3.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辩证思维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不是封闭的、静态的。它会随着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65438+作为2009年底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结果,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现代机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基础,即牛顿力学。后来,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出现了现代宇宙论、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混沌论等一系列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新学科、新理论。自然科学中的这些新发现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新的支持,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4.结合你的专业和工作,谈谈你对工程创新的理解和体会?

(1)工程活动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因素、人的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选择、综合和集成,工程创新的基本特征是集成创新。那种只把工程活动解释为简单的“科学的应用”或“技术的应用”的观点,是对工程本质的严重误解。(2)工程活动是一个复杂、重大、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不仅要重视突破性的创新活动,更要重视渐进式和累积式的创新活动。3)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项目,创新的特点和表现会有所不同。4)工程活动和工程创新是价值导向的过程,必须整体考虑多方关系和利益。

工程活动不仅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不考虑环境和社会效应,不充分考虑一个项目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不仅项目本身不合理,而且项目可能因为各种障碍(如公众强烈反对)而失败。工程活动必须合理规划和协调各种利益。目前,有些人主张公众参与工程活动,认为工程活动应体现尊重公众和民主的原则,并促进各种价值观的交流。这不仅可以使公众通过参与增加对项目的了解,也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5.不同时代(古代、近代、现代)的自然观有哪些主要思想和特点?

(1)始于公元前7世纪,发展于古代中国、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国家的古代朴素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自发、朴素、直观认识的结果。它是一种自然哲学形式的理论认识。它旨在探索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是浅薄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哲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近代哲学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所谓形而上的自然观,就是单纯用牛顿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也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它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间万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静止的、互不联系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者地点的变化。没有质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认为天不变,地不变,物种不变。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有恒定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统一的时空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是由外力推动的。因此,自然和宇宙被认为是一种非动态的现实,而是一个由自然之外的上帝操纵的巨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在自然之外。他是与自然不同的生物。

(3)现代自然辩证法。自18世纪后期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强烈冲击了近代早期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和西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的辩证观,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思想,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结束了旧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实现了人类自然观。其基本原理是:自然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运动中,运动在量和质上都是不朽的,时和中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动词 (verb的缩写)论文问题

1.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们“不要太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报复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个结果往往被取消。”结合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如何评价“人应该是自然的主人”和“人可以征服自然”的提法?而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正确自然观?

答:恩格斯的话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人应该是自然的主人”和“人可以征服自然”的观点是片面的,这只是一方面印证了人可以征服自然。如果人类无限制的索取自然,无视自然的承载能力,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和科学自然观,三者本质上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事物,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在生态环境中,不同的生物会相互竞争,相互依赖,共同维持自然大系统的有序运动,从而实现物种的不断进化。生态自然观强调分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自然界相比,人类的社会性和自然性是根本不同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社会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它既强调追求经济效益,又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性;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用实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治理?治理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第一,人类获取资源的经济活动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其次,排入环境的废物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治理方法: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先进技术,节约能源;

治理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治理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但短期内会影响经济发展。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解决方法:摒弃片面的经济增长观,树立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观。环保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努力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自己编的,找不到答案)

3.如何理解科技的融合趋势?结合你的专业或实际工作阐述科技融合?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两种形式和手段。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自然,揭示自然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掌握对象运动的规律性;在认识过程中,是从实践到认识。技术的本质是主体将获得的关于物体规律性的知识应用于改变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的目标和愿望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认识到实践。

科学和技术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渗透。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科学与技术的密切关系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会及时应用到生产过程中。

,渗透到生产力的实质性要素中,直接影响生产过程,通过技术从理论上科学地指导生产。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活动并不纯粹是技术性的,而是始终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技术活动和生产活动必须在科学合理的规范下进行,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就不可能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是分开的,只是为了研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三者始终是相互联系的,科技和生产趋于一体化,成为一个大系统,它们的目标相互联系,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4.试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核心理念,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建立一种几乎不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体系,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使环境资源不会减少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破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长期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时能够保持自我维持的能力。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自然资源,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自然资源被消耗后再生,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首先,由于中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节约资源。此外,由于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需要改变的时候,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法律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机制建设、科技文化发展、切实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总之,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必要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转变观念,推行“绿色GDP”和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5.如何正确理解“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技术社会评价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拯救”,其基本特征是将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将技术进步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驱动力。技术悲观主义认为,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给地球带来了过度的开采和消耗,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在处理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可以归为“技术决定论”。大家都把技术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而淡化了其他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意义。就方法论而言,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一样,卡在了“一元线性历史观”中。我们应该辩证地、系统地分析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复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第一生产力”,但不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承担全部责任。技术不仅体现了使用它的主体的意志,而且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需要和目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使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我们必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技术问题的研究和社会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把技术和人的目标结合起来。

课堂笔记

科学发展的条件:惊奇、休闲和自由。

中国古代的农书有《夏》、《毕升之书》、《农书》、《农书》、《农政全书》和《齐书》。

医学名著《黄帝内经》

扁鹊,华佗,张仲景。

工业革命的起点:纺织机床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