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的区别

所谓京派、海派,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坛。海派这个词是当时北京的一些进步作家为了批判上海的一些文人和文风而发明的。“京派”是相对于“海派”而言的。从此,京派和海派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京派传统正宗;海派是传统的创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不再以地域为界,即不是只有北京叫京派,也不是上海叫海派。京派和海派代表了艺术和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的特点是吸收西方艺术,创新、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的风格有官派的风格,内敛简洁。海派体现在服装领域,被称为“海派服装”。虽然“京味服装”的提法并不常见,但这种服装风格相对于“海派”是肯定存在的。旗袍的京派和海派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海派文化在30年代完成,海派服装在30年代达到辉煌的顶峰。海派旗袍在上世纪30年代的海派服饰中独领风骚。只要提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无疑会想到旗袍佳丽的婀娜多姿。

没有近代上海的开埠,旗袍的西化就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海派旗袍”。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对传统款式和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旗袍外面穿的是西式的大衣、外套、毛衣,礼服也用翻领、“V”字领、荷叶领,袖子是荷叶袖、开叉袖。后来出现了改良的旗袍,结构更加西化。与传统相反,它有一个胸省,一个腰省,袖子和肩缝,甚至增加了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老式的大胸衣服和复杂的装饰逐渐消失了。旗袍面料由于纺织品的大量进口而极其丰富,从各种绸缎到棉布、呢子、纱布,应有尽有。有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薄”,所以采用镂空面料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其次,旗袍修长紧身,特别适合南方女性纤细苗条的身材特点。正因为如此,旗袍总是扮演着流行的主角,流行于上海滩的大街小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稳定而多变的时尚。摆线的高度来回变化,一不小心就会落后。这种时尚真的要“赶上”了。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海派旗袍作为商业化大都市的产物,既符合社会心理,也符合商业利益。由于开埠之初与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上海深受欧美流行的影响。时装业发展迅速。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成为所有时尚事物的中心。称其为“全国时尚中心”并不为过,它还有“东方巴黎”之称。海派服饰,尤其是海派旗袍,成为各地模仿的典范。

相对于海派的创新,京派是保守的。旗袍的京派自然是指不同于海派的传统风格,不为时尚所动。

也许上海文化可以称为海洋文化,那么北京文化可以称为内陆文化。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当时西方文明的吸引;另一方面,老北京的官僚军阀阻碍了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结合的华丽,而是土豪标准的朴素。民国初年的北京女性以上层社会为来源,中产阶级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但缺乏整体更新的内在动力。上流社会以旧清朝遗留下来的显赫家族、军阀、政客为主,大多沿袭旧制度,穿旗袍。旗袍的款式和过去差不多,一般都是直直的,宽胖的,挺着大肚子。面料以传统的绸缎为主,厚重。平民旗袍多为棉布,可以单独夹。印花布少了海派,色彩也不受西方影响。反而旗袍的装饰比海派多。

有钱。海派旗袍特别展现女性的身材,所以服装是给人看的而不是衣服本身;京派旗袍的衣身尺寸让人体退居第二,所以在装饰上不得不讲究。服装漂亮,有复杂的刺绣图案或编织图案,充分显示了旗袍本身的魅力。

北京风格的旗袍不如海派旗袍流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女性不仅穿长裙,还穿旗袍,样式并不丰富,不像海派服装经常更新换代。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个月内不会出现在北京,特别洋气大胆的也不接受。尽管如此,北京的女装旗袍越来越受到海派旗袍的影响,摆线也随之起伏,只是时间滞后。

京派和海派其实各有利弊。京派像大家闺秀,海派像摩登少女;京派古典,海派浪漫。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具有现代特色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下来,没有变过。中国女性的传统形象也与之息息相关,难以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