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的历史追溯
江浙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是江苏南通。明清以来,江苏南通一直是中国棉纺织基地,印花蓝印花布一直是世界服装。南通蓝印花布的印染技术一直延续至今,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手工纺、手工织、手工染制成的。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动物为主,也有简单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坚固、实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以和谐的青花之美著称,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中国民间蓝印花布研发和生产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汉族人使用蓝草颜料染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荀子,亲眼目睹了绿色“蓝草”的颜料转化过程,以及它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蓝的过程,感叹原来是蓝,成为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靛蓝发展成蓝色染色技术,已经一千多年了。北魏写的《齐蜀O植蓝》具体描述了用蓝草捏蓝湖的方法:七月中旬,做一个坑,做百束,做一个草泥,做五寸深,用一根稻草盖在四壁上。把坑里的蓝倒着割,下水,用木石压制顺序。热的时候留一夜,冷的时候留一夜,滤掉,把汁放在瓮里,把五升石灰放在桶里,用手滴。把水清了,不要做小坑,储存在蓝湖里。候如粥,亦出瓮,碧湖入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蓝湖制作过程的操作记录。
南通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海滨温暖湿润,特别适合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当地农村非常普遍,当地汉族民间纺织技术非常发达。特别是元代,黄道婆在学习黎族纺织技术后回到家乡江苏松江,引进并改进黎族纺织工具,促进了松江和南通棉纺织业的发展。宋元以后,家家有木纺车和织布机,家家能听到织布机的声音,家家有织布工。南通成为著名的纺织之乡。棉布在汉族人中变得很受欢迎。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南通温暖湿润,特别适合兰草的生长。蓝印花布的染料以兰草为主,根据其科、属的特征和生长环境可分为四种,即蓼属、木蓝属、木蓝属和菘蓝属。江苏以盛产蓼兰而闻名。明清时期,南通蓝印花布的染织作坊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市场。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的手工染坊多达19家。
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原来简单粗糙的图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丰富染蓝印花布的图案。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雕刻花纹盘,省工省时。涂油后的花纹板耐水性和耐刮擦性强,使用寿命长,花纹性能更丰富,工艺更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印花队伍的快速发展。“印刷队”又叫“花旗手”。他们只印刷,包括纸浆和不染色,并为农民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盘。这种“印熊”在江南也叫“裸印”。他们走街串巷,一头扛着黄豆和石灰粉,另一头扛着刮工具和花盘。客户可以选择图案进行加工,他们不断改变图案,以实现繁荣的业务。清末,南通仍有近百人。农民把刮下的坯布送到附近的染坊,或者自己做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蓝草种植的普及也促进了靛蓝产业的发展。
当地的染布原料和方便的自纺自织技术,使江海地区的染织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专业。蓝印花布的技术从江南传到江北,又从苏州、南通传到江苏各地,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产区,产品不仅本地供应,而且畅销全国。印刷艺术传播并影响了整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