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建校之初,学校有田径、球类、游泳、跳水、射击等教学训练场地,还有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我国运动生理学奠基人,著名体育管理和场馆建筑专家马宇,体育理论专家牛兴华,运动生物力学专家柴文秀,刘,以及郑必达、姚志珍、张春凯、任福兴等一批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任教。当时学校主要承担华北地区体育教师的培训任务,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从65438到0962,该校首届毕业生丰富了华北地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岗位。同时,学生中有一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体育水平。18项中有42人97次打破全国纪录,学校在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篮、棒球等运动项目上的成绩均居全国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他获得了古典式、自由式和中国式摔跤的冠军。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学校教育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学校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以培养体育教师和运动员为重点的单一本科办学模式。为满足社会对各类体育人才的广泛需求,学校较早举办研究生教育,开展各类体育工作者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探索培养多元化体育人才的途径。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到8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教育与训练、运动人文社会学等优势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进入博士培养领域。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一批现代化教学、科研和培训设施相继建成,教学管理日益规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