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新故事综述

八个新故事综述

鲁迅《故事新编》简介

新故事8个,写于1922到1935,历时13年。其中《补天》《飞月》《铸剑》三部作品写于1922-1926之间,属于鲁迅早期作品。溧水,蔡威,出关,非攻非死集中在1934-1935,是鲁迅后期的作品。

《故事新编》在选材和写作上不同于《呐喊》、《彷徨》。鲁迅本人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史实”的集合体。

1936《故事新编》序言追溯了写《补天》的思路,即“取古今之题材,作短篇”。

历史小说的写法有两种:“博考文学,言必有理”和“随便取一点道理,随便染一染,传成一篇文章”。而他自己的历史小说,“叙事有时在旧书里有一点依据,但有时只是一派胡言。”可见他的文笔总体上应该属于“只取一点理,随便染”的流派。

第一组作品是前期写的三篇文章。

补天写于1922冬,原名《非舟山山》。鲁迅在《故事新编·小说如何开篇》的序言中,谈到了写《故事新编》的缘起,提到《步舟山》是根据“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写成的小说。

奔月和铸剑都是1926结尾写的。它们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和“三·一八”惨案后,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广州时写的。《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感人的复仇故事。

前期写的三部历史小说,主要通过古代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歌颂了那些淳朴、淳朴、坚强的英雄人物,对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铸剑,小说的特点是没有现代的细节,严肃,没有“油”的东西。鲁迅在这封给日本朋友的信中提到《铸剑》时说:“但要注意里面的歌”,并说“第三首真的很壮阔,很壮丽”[3]。这首歌是根据《春秋》中“勾践伐吴”的歌词改写的,强调复仇的意义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