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和钱穆的清代学习观是怎样的?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应蒋方震之邀,梁启超为其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没想到,他写了一篇五六万字的长文,后来单独发表。后来在1920年代初期,根据课程笔记编写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后来,钱穆先生在北京大学的讲义也编成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论》,和梁启超的著作差不多。此外,钱穆关于清学史的论述也散见于他的《国学概论》、《学术流派》、《国史大纲》、《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名著》、《中国历史精神》等著作中。以上两位学术大师都是研究清代学术史的代表,那么这位大师对清代历史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有什么区别?

钱穆先生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打破了朝代时间的有限框架。他认为清代之学应追溯到明末,这一时期的学问是宋代儒学革命后对理学的批判和逆流。清代在文字语言和绘画艺术上缺乏创造性,而文艺复兴则效仿希腊罗马,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清代以后自然科学发展的颓废,梁启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些亮点都是梁启超对清朝学术的看法,值得以后参考。

钱穆的著作批评了梁启超的一些观点。第一,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史对宋明理学是“反动的”,而钱穆认为清代学术史继承了宋明理学,“所以不了解宋学者,即不了解近代。”认为二者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对立割裂。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目录

第二,他们对甘家考据派的评价观点也大相径庭。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认为,考据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考据学者在整理文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清代儒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予以赞扬。全书近一半的篇幅都在专门介绍考据学派及其学术活动和成就,足以说明考据学者在梁启超心目中清史的重要地位。但钱穆先生认为清代乾嘉学派只是把头埋在旧纸堆里,没有践行“经世致用”,把学术视野局限于考证,而忽略了其他领域,值得后人反思和批判。

西装革履的梁启超先生

钱穆先生对清代儒学的批判,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为这些士子逃避现实,躲进书房,屈从于外国统治,使学术在政治领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钱穆先生眼里,这样的学术成就从来都不尽如人意。当然,这样的判断有其认知和背景因素。读者是否认同,这是一个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