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起源于何时?
中国考古学
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有所谓的“古学”,但这是指“古经”之学,与考古学无关。到了宋代,一些学者从欣赏和收藏的角度出发,开始将出土的古物印刷成画,通过当时新兴的印刷业广为流传,其中以青铜器和玉器的研究和记载最多。北宋中期前后,买卖古代青铜器非常盛行,一些文人特别喜欢研究古代青铜器铭文和石刻。当时,他们把这种知识称为“金石学”。清代中期以后,金石学又开始流行,但此时的研究对象已经包括了所有的古物,所以应该叫“古器物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甲骨文和敦煌的壁画以及北京人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考古学的关注。这时,“现代考古学”,即“科学考古学”,从欧美传入中国,考古学在中国真正萌芽。
“考古”一词从何而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吕大临撰写的《考古图》(完成于元佑七年,1092)。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件古代青铜器和玉器,并进一步研究了出土地点和收藏者,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物文献。虽然这类工作类似于古代器物的研究,但以研究古代为目的的考古发掘从未出现过。
欧洲考古学
欧美语言中的考古学一词(比如英语中的考古学)就是来源于希腊语中的Arcaiologia。这个词由arcaioV和logoV组成。前者的意思是“古代或古代的东西”,后者的意思是“科学”。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是研究古代历史。当时的研究只是描述和推测,与现代考古学有很大不同。后来这个词的意思又被更新了一次又一次。在18世纪,考古学是指对具有艺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在19世纪,它泛指对所有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在中世纪的欧洲,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人们对古代的研究成果不能违背圣经的记载,所以姬神考古持续了很长时间。18世纪,为了丰富宫殿、博物馆或私人的藏品,欧洲盛行考古发掘,目的是提炼精美的古代艺术品,在此背景下,考古学成为“研究古代艺术精品和历史遗迹”的学问。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考古学和艺术史差不多。
19世纪,不断发现一些古人留下的岩画和雕塑,于是一些学者开始试图从这些古物中解释古人的生活。学者们用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有目的的发掘。现代考古学,也就是“科学考古学”,真正进入了学术范畴,与寻宝不同。